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大疆C++开发面试题及参考答案

虚函数的作用是什么?虚函数机制是如何实现的?虚表指针在内存中的存放位置在哪里?

虚函数主要用于实现多态性。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允许通过基类指针或引用调用派生类中重写的函数。这样可以在运行时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来确定调用哪个函数,增强了程序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在实现虚函数机制方面,C++ 使用了虚函数表(v - table)。当一个类包含虚函数时,编译器会为这个类创建一个虚函数表。虚函数表是一个函数指针数组,其中存储了该类所有虚函数的地址。每个包含虚函数的类的对象中会有一个额外的指针,称为虚表指针(vptr)。这个虚表指针指向该类对应的虚函数表。当通过基类指针或引用调用虚函数时,程序会根据对象的虚表指针找到对应的虚函数表,然后根据虚函数在表中的偏移量来调用正确的函数。

虚表指针通常存放在对象内存布局的开头部分。对于一个有虚函数的类的对象,对象的内存空间首先是虚表指针,然后才是对象的其他成员变量。这样的布局方便在通过指针或引用操作对象时,能够快速地访问虚函数表,进而实现多态性的函数调用。例如,假设有一个基类 Animal 和派生类 Dog、Cat,它们都有一个虚函数 speak。当通过 Animal *p 来调用 speak 函数时,系统会根据 p 所指向对象(可能是 Dog 或 Cat 对象)中的虚表指针,找到对应的虚函数表,从而正确地调用 Dog::speak 或 Cat::speak。这种机制使得程序可以用统一的方式处理不同类型的对象,只要它们是从同一个基类派生而来并且重写了虚函数。

C++11 有哪些新特性?

C++11 带来了众多新特性,首先是自动类型推断。使用 auto 关键字可以让编译器自动推断变量的类型。例如,auto i = 5; 编译器会自动将 i 推断为 int 类型。这在处理复杂的类型,如迭代器类型等时非常方便,能够减少代码中的冗长类型声明,提高代码的可读性。

还有范围 - for 循环,它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方式来遍历容器中的元素。例如,对于一个 vector<int> v,我们可以使用 for (auto& element : v) { /* 操作 element */ } 来遍历 v 中的每个元素。这种循环方式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编写。

新的智能指针也是 C++11 的重要特性。包括 std::unique_ptr、std::shared_ptr 和 std::weak_ptr。std::unique_ptr 用于独占资源的所有权,它确保一个对象只有一个所有者,当 unique_ptr 离开作用域时,它所管理的资源会被自动释放。std::shared_ptr 则用于共享对象的所有权,多个 shared_ptr 可以指向同一个对象,对象的引用计数会记录有多少个 shared_ptr 指向它,当引用计数为 0 时,对象才会被释放。std::weak_ptr 主要用于解决 shared_ptr 的循环引用问题,它可以观察一个由 shared_ptr 管理的对象,但不会增加对象的引用计数。

C++11 还引入了 lambda 表达式。lambda 表达式允许在代码中定义匿名函数,它的语法为捕获列表 -> 返回类型 {函数体}。例如,auto add = [](int a, int b) -> int { return a + b; }; 这样就定义了一个简单的加法函数。lambda 表达式在需要传递小型函数作为参数的场景中非常有用,如在 STL 算法中,像 std::sort 函数的比较函数可以用 lambda 表达式来定义。

另外,在并发编程方面,C++11 提供了 std::thread 用于创建和管理线程,还有 std::mutex、std::lock_guard 等用于线程同步。std::thread 使得在 C++ 中编写多线程程序更加方便,通过简单的语法就可以创建一个新线程并指定线程执行的函数。std::mutex 是互斥锁,用于保护共享资源,防止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导致数据竞争。std::lock_guard 是一个 RAII(Resource Acquisition Is Initialization)风格的互斥锁包装器,它在构造函数中锁定互斥锁,在析构函数中解锁,确保了在任何情况下(包括异常抛出)互斥锁都能正确地解锁。

还有常量表达式(constexpr)的改进。constexpr 函数允许在编译时计算函数的值,只要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都是常量表达式。这可以用于定义一些在编译阶段就能确定结果的函数,比如计算阶乘等简单数学函数。例如,constexpr int factorial (int n) { return n <= 1? 1 : n * factorial (n - 1); },在编译时如果传入常量参数,编译器就可以计算出结果,这样可以提高程序的性能并且可以用于一些要求编译时常量的场景,如数组大小的定义等。

左右值有什么区别?右值引用的理解是怎样的?const 修饰的变量作为函数形参有什么优点?

左值和右值是 C++ 中的重要概念。左值是指表达式结束后依然存在的持久对象,它有明确的内存地址,可以被取地址操作符(&)获取地址。例如,变量、数组元素等都是左值。左值可以出现在赋值语句的左边和右边,像 int a = 5; 这里 a 是左值,它既可以被赋值(作为左值出现在赋值号左边),也可以参与表达式运算(作为右值出现在赋值号右边)。

右值是指表达式结束后就不再存在的临时对象,它通常是字面常量、临时变量或者表达式的返回值等。例如,5、a + b(假设 a 和 b 是变量)这些都是右值。右值一般不能被取地址,因为它们是临时的,没有持久的内存位置。

右值引用是 C++11 引入的一个新特性,用 && 表示。右值引用主要用于延长右值的生命周期,并且能够实现移动语义。当一个右值被右值引用绑定后,它的生命周期会被延长,使得在这个引用的作用域内可以对这个右值进行操作。移动语义的核心思想是将资源(如内存)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而不是进行昂贵的复制操作。例如,对于一个包含大量数据的对象,当这个对象是右值时,通过右值引用可以将其内部资源直接转移到另一个对象,避免了大量的数据复制。

const 修饰的变量作为函数形参有几个优点。首先,它可以防止函数内部意外地修改参数的值。这在一些情况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当函数只是读取参数的值用于计算,而不应该改变参数时。例如,假设有一个函数 void print (const std::string& str),在这个函数中,由于 str 被 const 修饰,所以不能在函数内部对 str 进行修改,这样可以保证函数的行为符合预期。

另外,当传递大型对象作为参数时,使用 const 引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对象复制。如果函数形参是一个普通的对象,那么在函数调用时会进行对象的复制,这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尤其是对于包含大量数据的对象。而使用 const 引用,只是传递了对象的引用,不会进行复制,提高了程序的效率。而且,const 引用可以接受左值和右值作为参数,这使得函数的参数传递更加灵活。

请介绍一下 C++11 中的 move 语义以及使用场景?

C++11 中的 move 语义主要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复制,提高程序的性能。它基于右值引用(&&)来实现。

在传统的 C++ 中,当对象作为参数传递或者赋值给另一个对象时,通常会进行复制操作。例如,对于一个包含动态分配内存的类,像一个自定义的字符串类,当将一个字符串对象赋值给另一个字符串对象时,会复制字符串中的字符数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复制是不必要的,特别是当源对象是一个临时对象(右值)时。

Move 语义允许将资源从一个对象(通常是右值)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而不是复制。例如,std::vector 有移动构造函数和移动赋值运算符。当一个临时的 std::vector(右值)被用于构造或赋值给另一个 std::vector 时,移动语义会将临时 vector 中的内存资源(如指向数组的指针、元素个数、容量等)直接转移给新的 vector,而不是复制数组中的每个元素。

使用场景有很多。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在函数返回值的时候。当函数返回一个包含大量资源(如动态分配内存)的对象时,如果没有 move 语义,会进行复制操作。但如果返回的是一个右值(比如一个局部对象),通过 move 语义可以将这个对象的资源直接转移给调用者,避免了昂贵的复制成本。

另一个场景是在容器的插入操作中。例如,在 std::vector 中插入一个临时对象。如果没有 move 语义,插入操作可能会复制这个临时对象。但利用 move 语义,可以将临时对象的资源直接移动到 vector 中,提高插入操作的效率。在自定义类中,如果类管理了一些资源(如文件句柄、内存等),实现移动构造函数和移动赋值运算符来利用 move 语义,可以大大提高程序的性能,特别是在涉及大量对象的创建和销毁,或者对象之间的赋值操作频繁发生的情况下。

Move 的作用和原理是什么?

Move 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资源的转移,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复制,从而提高程序的效率。

原理是基于右值引用。在 C++ 中,左值通常表示具有持久存储的对象,而右值是临时的、即将销毁的对象。当使用 move 函数(通常是 std::move,它是在头文件<utility>中定义的模板函数)时,它将一个左值转换为一个右值引用。这个转换实际上并没有移动任何东西,只是改变了对象的属性,使得对象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右值,从而触发移动语义。

例如,假设有一个类 MyString,它内部有一个指向字符数组的指针来存储字符串内容。当我们有一个 MyString 对象 str1,并且想要将其资源转移到另一个 MyString 对象 str2 时。如果直接进行赋值 str2 = str1,通常会调用复制赋值运算符,它会复制 str1 中的字符数组到 str2 中。但是,如果我们使用 std::move (str1),就会将 str1 转换为右值引用,然后在赋值操作中,编译器会优先调用移动赋值运算符(如果定义了)。移动赋值运算符可以直接将 str1 中的指针转移给 str2,然后将 str1 中的指针置为空,这样就实现了资源从 str1 到 str2 的转移,而不是复制。

这种机制在处理包含大量资源(如动态分配内存、文件句柄等)的对象时非常有用。通过移动资源而不是复制,可以大大减少程序的开销,特别是在对象生命周期结束时,资源的释放也更加高效。例如,在容器类中,像 std::vector,当重新分配内存或者进行插入操作涉及到对象的移动时,利用 move 语义可以避免大量的数据复制,提高容器操作的性能。

常见的查找算法有哪些?

线性查找是最基本的查找算法。它从数据结构(如数组)的一端开始,逐个元素地进行比较,直到找到目标元素或者遍历完整个数据结构。例如,对于一个整数数组,要查找某个特定的整数,线性查找会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开始,将每个元素与目标元素进行比较。这种算法简单直接,但是在数据量较大时效率较低,时间复杂度为 O (n),其中 n 是数据结构中的元素数量。

二分查找是一种高效的查找算法,但要求数据结构是有序的。它的基本思想是每次比较中间元素和目标元素,如果目标元素大于中间元素,则在数组的后半部分继续查找;如果目标元素小于中间元素,则在数组的前半部分继续查找;如果相等则找到目标。例如,对于一个有序的整数数组,每次将数组分成两部分,通过不断缩小查找范围,其时间复杂度为 O (log n)。二分查找适用于静态数据,也就是数据在查找过程中不会频繁修改的情况。

哈希查找也是一种常用的查找算法。它通过一个哈希函数将元素的关键字映射到一个哈希表中的位置。理想情况下,查找操作可以在常数时间 O (1) 内完成。例如,在一个存储字符串的哈希表中,哈希函数可以根据字符串的内容计算出一个索引值,将字符串存储在对应的位置。当查找时,通过相同的哈希函数计算索引,直接访问对应的位置。不过,哈希冲突是哈希查找需要面对的问题,当不同的关键字通过哈希函数得到相同的索引时,就会发生哈希冲突。解决哈希冲突的方法有开放定址法、链地址法等。开放定址法是在发生冲突时,按照一定的规则寻找下一个空闲的存储位置;链地址法则是将冲突的元素存储在一个链表中,这个链表与哈希表中的索引位置相关联。

二叉搜索树查找是基于二叉搜索树这种数据结构的查找方法。二叉搜索树的特点是左子树的所有节点的值小于根节点的值,右子树的所有节点的值大于根节点的值。在查找时,从根节点开始,比较目标元素和根节点的值,然后根据大小关系决定是在左子树还是右子树中继续查找。平均情况下,二叉搜索树查找的时间复杂度是 O (log n),但在最坏情况下,例如树退化为链表时,时间复杂度会变为 O (n)。

解释一下智能指针中的 unique_ptr,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它?

unique_ptr 是 C++11 引入的一种智能指针,它用于独占式地拥有资源。所谓独占式拥有,就是一个资源只能有一个 unique_ptr 来管理,当这个 unique_ptr 被销毁时(比如离开作用域),它所管理的资源也会被自动释放。

unique_ptr 的实现原理主要基于资源的所有权转移。它不能被复制,因为复制会导致多个 unique_ptr 拥有同一个资源,这违背了它独占资源的设计理念。但是它可以被移动,通过移动语义,可以将一个 unique_ptr 所拥有的资源转移给另一个 unique_ptr。例如,在函数返回一个 unique_ptr 时,实际上是将资源的所有权从局部的 unique_ptr 转移到函数外部接收这个 unique_ptr 的对象。

使用 unique_ptr 的情况有很多。在管理动态分配的内存时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比如在一个函数中动态分配了一块内存,使用 unique_ptr 可以确保这块内存最终会被正确地释放,避免了内存泄漏。假设我们有一个函数,这个函数内部创建了一个动态分配的数组,使用 unique_ptr 来管理这个数组,当函数结束时,unique_ptr 会自动调用 delete [] 来释放数组的内存。

在实现一些简单的资源管理类时也会用到 unique_ptr。例如,一个文件句柄管理类,文件句柄这种资源通常应该由一个对象独占,使用 unique_ptr 可以方便地管理文件句柄的生命周期,当对象被销毁时,文件句柄会被自动关闭,这样就避免了忘记关闭文件句柄而导致的资源浪费或者错误。而且,由于 unique_ptr 不能被复制,这也保证了资源的独占性,符合一些资源只能被一个对象使用的实际情况。

智能指针用过吗?weak_ptr 是用来做什么的?怎么保证用 weak_ptr 不会崩溃?

我有使用过智能指针。weak_ptr 是 C++11 中智能指针体系的一部分,它主要用于解决 shared_ptr 带来的循环引用问题。

当两个或多个对象通过 shared_ptr 相互引用时,就会出现循环引用的情况。例如,有两个类 A 和 B,A 中有一个 shared_ptr 指向 B,B 中也有一个 shared_ptr 指向 A。在这种情况下,当外部没有其他 shared_ptr 指向 A 和 B 时,由于它们相互引用,导致引用计数无法归零,这两个对象的内存无法被正确释放,从而造成内存泄漏。

weak_ptr 的存在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循环引用。weak_ptr 可以指向一个由 shared_ptr 管理的对象,但它不会增加对象的引用计数。这意味着,即使有 weak_ptr 指向一个对象,当所有的 shared_ptr 都释放了对该对象的引用时,对象的内存仍然可以被正确地释放。

要保证使用 weak_ptr 不会崩溃,关键在于正确地使用它。在使用 weak_ptr 之前,需要先将其转换为 shared_ptr。这是因为 weak_ptr 本身只是一个观察指针,它所指向的对象可能已经被释放了。通过调用 weak_ptr 的 lock 函数,可以尝试将 weak_ptr 转换为 shared_ptr。如果对象还存在,lock 函数会返回一个有效的 shared_ptr,然后就可以通过这个 shared_ptr 来安全地访问对象;如果对象已经不存在了,lock 函数会返回一个空的 shared_ptr,这样就可以避免访问已经释放的对象而导致程序崩溃。例如,假设有一个 weak_ptr<MyClass> wp,当需要使用这个指针所指向的对象时,可以这样操作:if (auto sp = wp.lock ()) { // 通过 sp 访问对象,此时对象是安全的 },这样就可以在对象存在的情况下安全地进行操作,在对象不存在时避免了错误的访问。

C++ 为什么有指针还要引用?指针与引用的区别是什么?

C++ 中既有指针又有引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编程需求。指针提供了一种更灵活的方式来处理内存地址。它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地分配和释放内存,可以指向任何有效的内存地址,包括数组中的元素、动态分配的内存块等。而且指针可以被重新赋值,指向不同的对象或者内存位置。例如,在构建复杂的数据结构,如链表、树等时,指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需要通过指针来建立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引用则更侧重于提供一种别名机制,让程序员可以用不同的名字来访问同一个对象。引用在语法上比指针更简洁,使用引用时不需要像指针那样进行解引用操作(使用 * 操作符)。例如,在函数参数传递中,引用可以方便地让函数直接操作原始对象,而不是复制一份对象。

指针和引用有很多区别。首先,指针可以为空,也就是可以不指向任何有效的对象,而引用必须在定义时就初始化,并且之后不能再绑定到其他对象,它总是指向一个有效的对象。例如,int *p; 这样定义一个指针是可以的,p 可以先不指向任何对象,但是 int &r; 这样定义引用是错误的,引用必须在定义时就初始化,如 int a = 5; int &r = a;。

在语法上,访问指针所指向的对象需要使用解引用操作符 *,而引用直接使用引用名就可以访问对象。例如,对于指针 int p = new int (5); 要访问这个整数,需要使用p;而对于引用 int a = 5; int &r = a; 直接使用 r 就可以访问这个整数。

另外,指针可以进行算术运算,比如在指向数组的指针上,可以通过指针算术来访问数组中的其他元素,例如,对于一个整数数组 int arr [] = {1, 2, 3}; int *p = arr; p++; 这样 p 就会指向数组中的下一个元素。而引用没有这样的算术运算功能,它只是一个对象的别名。

一个只有一个 int 成员变量,没有任何其他成员函数的类,在编译过程中会默认完成哪些函数?并解释其作用。

对于这样一个只有一个 int 成员变量的类,编译器会默认生成以下几个函数:默认构造函数、拷贝构造函数、拷贝赋值运算符和析构函数。

默认构造函数是在创建类的对象时,如果没有提供初始化参数,就会调用默认构造函数。它的作用是初始化对象的成员变量。对于这个只有一个 int 成员变量的类,默认构造函数会将这个 int 成员变量初始化为一个合适的值,通常是 0(对于基本类型成员变量)。例如,当我们定义一个该类的对象,如 MyClass obj; 此时就会调用默认构造函数来初始化 obj 中的 int 成员变量。

拷贝构造函数用于创建一个新的对象,这个新对象是另一个同类型对象的副本。当使用一个已有的对象来初始化一个新对象时,就会调用拷贝构造函数。例如,MyClass obj1; MyClass obj2 (obj1); 这里就会调用拷贝构造函数,将 obj1 中的 int 成员变量的值复制到 obj2 的 int 成员变量中。

拷贝赋值运算符用于将一个对象的值赋给另一个已有的对象。例如,MyClass obj1, obj2; obj2 = obj1; 此时会调用拷贝赋值运算符,它会将 obj1 中的 int 成员变量的值复制到 obj2 的 int 成员变量中。

析构函数用于在对象生命周期结束时,清理对象所占用的资源。对于这个只有一个 int 成员变量的类,析构函数的主要作用是释放对象占用的内存空间。当一个对象超出其作用域或者被 delete 操作符删除时,析构函数就会被调用。在这个简单的类中,由于没有动态分配的资源等特殊情况,析构函数主要是由编译器自动完成对象内存的回收工作。

红黑树和平衡二叉查找树的区别是什么?

平衡二叉查找树(AVL 树)是一种高度平衡的二叉查找树,它的特点是任何节点的左右子树高度差绝对值不超过 1。这种严格的平衡性质使得 AVL 树在查找操作上具有很好的时间复杂度,为 O (log n)。它的平衡调整操作比较复杂,当插入或删除一个节点时,可能会导致树的不平衡,需要通过旋转操作(左旋和右旋)来重新平衡树。

红黑树也是一种自平衡的二叉查找树,但它的平衡要求没有 AVL 树那么严格。红黑树通过将节点标记为红色或黑色,并遵循一定的规则来保证树的平衡性。这些规则包括:每个节点要么是红色,要么是黑色;根节点是黑色;每个叶子节点(空节点)是黑色;如果一个节点是红色的,则它的子节点必须是黑色;从一个节点到其子孙节点的所有路径上包含相同数目的黑色节点。

在平衡的程度上,AVL 树是严格平衡的,因此它的高度相对更矮,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更稳定地保持在 O (log n)。但是这种严格的平衡也导致了插入和删除操作需要频繁地进行调整,时间复杂度相对较高。红黑树虽然不是严格的高度平衡,但它的平衡性也能保证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在最坏情况下依然是 O (log n),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平衡调整操作相对简单,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效率比 AVL 树要高一些。

从应用场景来看,AVL 树更适合那些对查找操作要求极高,并且插入和删除操作相对较少的场景,比如一些静态的字典数据结构。红黑树则在频繁进行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的场景中表现更好,例如在操作系统的进程调度、文件系统等领域,红黑树可以有效地管理各种资源和数据。

对于一棵树的遍历可以用哪些方法以及对应的数据结构是什么?

树的遍历主要有深度优先遍历(DFS)和广度优先遍历(BFS)。

深度优先遍历又分为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先序遍历的顺序是根节点、左子树、右子树。对于这种遍历方式,可以使用栈这种数据结构来辅助实现。在遍历过程中,当访问一个节点时,先处理该节点(例如输出节点的值),然后将右子树压入栈,再将左子树压入栈。这样,当左子树遍历完后,通过栈顶元素可以获取右子树进行遍历。

中序遍历的顺序是左子树、根节点、右子树。同样可以使用栈来实现。从根节点开始,不断将左子树节点压入栈,直到左子树为空。然后弹出栈顶元素(此时是最左边的节点),处理该节点,再访问其右子树节点,重复这个过程。

后序遍历的顺序是左子树、右子树、根节点。实现后序遍历可以通过两个栈或者一个栈和一些额外的标记来完成。如果使用两个栈,第一个栈用于辅助遍历,第二个栈用于存储最终的遍历结果。在遍历过程中,先将根节点压入第一个栈,然后弹出栈顶元素,将其左右子树依次压入第一个栈,当第一个栈为空时,第二个栈中存储的元素顺序就是后序遍历的结果。

广度优先遍历的顺序是按照树的层次,一层一层地进行遍历。实现广度优先遍历主要使用队列这种数据结构。首先将根节点放入队列,然后取出队列头部的节点进行处理,接着将该节点的所有子节点放入队列尾部,重复这个过程,直到队列为空。这样就可以按照层次顺序遍历整棵树。

数据流的 Top K 问题,所用到的数据结构是什么?操作的复杂度是多少?

对于数据流的 Top K 问题,常用的数据结构有堆(特别是小顶堆或者大顶堆)。

如果使用小顶堆来解决 Top K 问题,堆中存储的是当前数据流中的 K 个最大元素。当新的数据元素到来时,首先将其与堆顶元素(小顶堆中最小的元素)进行比较。如果新元素大于堆顶元素,就将堆顶元素弹出,然后将新元素插入堆中,重新调整堆使其保持小顶堆的性质。

从操作复杂度来看,插入一个新元素到堆中的时间复杂度是 O (log K),其中 K 是堆中元素的数量。因为每次插入元素后,需要沿着堆的路径向上或向下调整堆的结构,这个调整过程类似于树的高度,而堆的高度为 O (log K)。对于整个数据流,如果有 N 个元素,那么总的时间复杂度大约是 O (N log K)。

另一种可以使用的数据结构是二叉搜索树(BST),但使用 BST 可能会受到数据分布的影响。在理想情况下,插入一个元素到 BST 中的时间复杂度是 O (log N),N 是 BST 中的元素数量。但是如果数据分布不均匀,BST 可能会退化为链表,时间复杂度会变为 O (N)。而在处理 Top K 问题时,还需要对 BST 进行中序遍历或者其他操作来获取 Top K 元素,这也会增加操作的复杂性。相比之下,堆在处理 Top K 问题时,在时间复杂度和操作的稳定性上更具优势。

堆和栈有什么区别?

堆和栈是计算机内存中的两种不同的存储区域,它们有很多区别。

从内存管理方式来看,栈是由编译器自动管理的。当一个函数被调用时,函数的参数、局部变量等会被压入栈中。在函数执行结束后,这些数据会按照后进先出(LIFO)的原则自动从栈中弹出,栈内存会被自动回收。例如,在一个函数中定义了一个局部变量 int a = 5;,这个变量的内存空间就在栈上,当函数结束时,这个内存空间会被自动释放。

堆则是由程序员手动管理的。在 C++ 中,程序员需要使用 new 或者 malloc 等操作符来在堆上分配内存,并且在使用完之后,需要使用 delete 或者 free 等操作符来释放内存。例如,int *p = new int (5); 这就为一个整数在堆上分配了内存,当不再需要这个整数时,需要使用 delete p; 来释放内存。如果忘记释放堆内存,就会导致内存泄漏。

在内存空间大小方面,栈的大小通常是固定的,由编译器或者操作系统预先设定。它的大小相对较小,因为如果栈空间过大,可能会导致栈溢出的问题。例如,在一个递归函数中,如果递归深度太深,可能会耗尽栈空间。而堆的大小一般只受限于计算机的物理内存和操作系统的限制,理论上可以分配很大的内存空间。

从数据存储特点来看,栈中的数据存储是连续的,因为栈是按照后进先出的顺序进行操作的,这种连续的存储方式便于快速地访问和管理数据。堆中的数据存储是不连续的,通过指针来管理和访问各个数据块。这使得堆在存储数据时更加灵活,但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在访问速度上,栈的访问速度相对较快。因为栈中的数据是按照顺序存储和访问的,处理器的栈指针可以快速地定位和操作数据。堆的访问速度相对较慢,因为需要通过指针来间接访问数据,而且堆中的数据可能分布在内存的不同位置。

TCP 和 UDP 有什么区别?

TCP(传输控制协议)和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两种不同的传输层协议,它们有很多区别。

TCP 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在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先建立连接。这个连接建立过程通过三次握手来完成。发送方和接收方会互相确认对方的状态,确保连接的可靠性。例如,在一个网页浏览器请求网页的场景中,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会先建立 TCP 连接,然后才开始传输数据。TCP 在传输过程中还会进行数据的确认、重传和流量控制。接收方会对收到的数据进行确认,如果发送方没有收到确认信息,就会重传数据。同时,TCP 还可以根据网络的拥塞情况调整发送数据的速率,避免网络拥塞。

UDP 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它不需要像 TCP 那样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这使得 UDP 在发送数据时速度更快,因为它省略了连接建立的过程。例如,在一些实时性要求很高的应用中,如视频直播或者在线游戏,少量的数据丢失是可以接受的,UDP 可以快速地发送数据包,保证数据的实时性。

在数据可靠性方面,TCP 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它通过序列号、确认号等机制保证数据按照正确的顺序到达接收方,并且不会丢失数据。UDP 则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数据报可能会在传输过程中丢失、重复或者乱序。

从数据传输的效率来看,TCP 由于需要进行连接建立、确认、重传等操作,会消耗更多的网络资源和时间,效率相对较低。UDP 由于没有这些复杂的机制,数据传输效率相对较高。

在应用场景方面,TCP 适合那些对数据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UDP 适合对实时性要求很高,对数据丢失有一定容忍度的应用,如音频和视频流、网络游戏等。

Linux 系统调用的过程是怎样的?中间发生了什么?

在 Linux 系统中,当一个应用程序进行系统调用时,首先,应用程序会将系统调用号以及相关的参数放在特定的寄存器中。例如,对于常见的 read 系统调用,会将文件描述符、缓冲区地址和读取长度等参数放入合适的寄存器。

然后,通过软中断指令(如在 x86 架构下的 int 0x80 或者 sysenter 指令)触发系统调用。这个指令会导致处理器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在切换过程中,处理器会保存当前用户态的上下文,包括程序计数器、寄存器状态等信息。这些信息会被保存在内核栈中,用于之后从内核态返回用户态时恢复现场。

一旦进入内核态,系统会根据系统调用号来查找系统调用表,找到对应的内核函数来执行。例如,如果系统调用号对应的是 read 系统调用,就会找到内核中实现 read 功能的函数。这个内核函数会根据传入的参数执行实际的操作。对于 read 系统调用,内核函数会根据文件描述符找到对应的文件结构体,然后从文件的相应位置读取数据到用户提供的缓冲区中。

在执行内核函数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对硬件设备的操作、对内核数据结构的访问和修改等。比如读取文件可能需要与存储设备进行交互,获取存储设备上的数据。

当内核函数执行完成后,系统会将执行结果(如果有返回值)存放在寄存器中,然后恢复之前保存的用户态上下文,包括程序计数器、寄存器状态等。最后,处理器从内核态切换回用户态,应用程序就可以继续执行,并且可以获取系统调用的结果。整个过程中,系统调用是用户程序访问内核功能的重要接口,通过这个过程,用户程序可以利用内核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文件操作、进程管理等。

Linux 中断流程是怎样的?谈谈对中断上下文的理解。

Linux 的中断流程大致如下:当一个硬件设备产生中断信号时,这个信号会被发送到处理器。处理器在接收到中断信号后,会暂停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序列,然后保存当前的上下文。这个上下文包括程序计数器(PC)、处理器状态字(PSW)和其他寄存器的值。这些值会被保存在内核栈中。

接着,处理器会根据中断向量表来查找对应的中断处理程序。中断向量表是一个存储中断处理程序入口地址的数据结构。找到入口地址后,处理器就会跳转到对应的中断处理程序开始执行。

在中断处理程序中,会对中断事件进行处理。例如,如果是一个磁盘 I/O 中断,中断处理程序可能会读取磁盘数据到内存缓冲区,或者处理磁盘操作完成的相关事务。中断处理程序需要快速地执行,因为在中断处理期间,被中断的程序处于暂停状态,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

当中断处理完成后,处理器会恢复之前保存的上下文,然后从之前被中断的地方继续执行程序。

中断上下文是指在中断处理程序执行期间的处理器状态和相关的数据环境。它和进程上下文有所不同。中断上下文是在中断发生时临时创建的,用于保证中断处理的正确性和独立性。在中断上下文中,不允许睡眠(调用可能导致进程睡眠的函数),因为中断处理程序是代表整个系统来处理紧急事件的,如果在中断上下文中睡眠,可能会导致系统死锁或者其他异常情况。中断上下文没有自己的进程地址空间,它共享内核的地址空间,并且使用内核栈来保存上下文信息。

Linux schedule () 函数的原理是什么?调用的时机有哪些?

Linux 的 schedule () 函数主要用于进程调度。其原理是基于调度算法来选择下一个要运行的进程。Linux 采用了多种调度算法,如完全公平调度算法(CFS)。

CFS 的基本思想是为每个进程维护一个虚拟运行时间。这个虚拟运行时间是根据进程实际运行时间和进程的优先级等因素计算得到的。在调度时,schedule () 函数会选择虚拟运行时间最小的进程来运行。这样可以保证每个进程都能相对公平地获得处理器时间。

从调用时机来看,有多种情况会触发 schedule () 函数的调用。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当一个进程进入阻塞状态时,例如,进程在等待 I/O 操作完成或者等待获取一个互斥锁。当进程阻塞时,它不能继续占用处理器资源,此时就会调用 schedule () 函数来选择另一个可运行的进程。

另一种情况是当一个进程的时间片用完。在 Linux 中,每个进程都有一个时间片,当时间片耗尽时,进程会被暂停,然后通过 schedule () 函数来选择下一个进程运行。

还有,当有一个更高优先级的进程进入就绪状态时,也会调用 schedule () 函数。例如,一个实时进程的优先级高于普通进程,当这个实时进程变为就绪状态时,为了保证实时进程能够及时运行,就会调用 schedule () 函数来调整进程的运行顺序。

在系统调用返回用户空间时,如果需要重新调度,也会调用 schedule () 函数。这可以保证系统能够根据当前的进程状态和调度策略,合理地分配处理器资源。

介绍操作系统的多级反馈调度策略,时间片轮转,在项目中如何指定优先级来调度进程完成快速响应(nice 命令)?

多级反馈调度策略是一种综合考虑进程的优先级、执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调度策略。它将进程分为多个队列,每个队列有不同的优先级。新创建的进程通常会被放入最高优先级的队列。

在这个策略中,进程在运行过程中会根据其行为在不同队列之间移动。例如,如果一个进程频繁地使用完它的时间片,说明这个进程可能比较耗费资源或者是一个交互式进程,它可能会被移到较低优先级的队列。而如果一个进程在一个时间片内能够快速完成任务或者主动让出处理器(如进入阻塞状态等待 I/O),它可能会被移到较高优先级的队列。

时间片轮转是一种简单的调度策略,它将处理器时间划分成固定大小的时间片。每个进程轮流使用一个时间片来运行。当一个进程的时间片用完后,系统会暂停这个进程,然后将处理器分配给下一个进程。这种策略可以保证每个就绪进程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得到处理器的运行机会,适合于分时系统,能够提供较好的交互性。

在项目中,可以使用 nice 命令来指定进程的优先级。nice 命令用于调整进程的优先级数值,这个数值范围通常是 - 20 到 19(不同系统可能有所差异)。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例如,使用 “nice -n - 10 command” 可以以较高优先级运行 “command” 这个进程。

通过调整进程的优先级,可以使关键的、需要快速响应的进程优先获得处理器资源。比如在一个服务器应用中,对于接收和处理客户端请求的进程,可以适当提高其优先级,这样当有大量请求到来时,这些进程能够更快地响应,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对于一些后台的、非紧急的任务,可以降低其优先级,让它们在系统资源相对空闲的时候运行。

聊聊内存分配,包括进程内存分配、段页式存储、缺页中断,进程间通信的方式有哪些?为什么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

在操作系统中,进程内存分配是指为进程分配其运行所需的内存空间。进程通常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这个地址空间包括代码段、数据段、堆和栈等部分。代码段用于存储程序的指令,数据段用于存储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堆用于动态分配内存(例如通过 malloc 等函数),栈用于存储函数调用的局部变量和返回地址等。

段页式存储是一种结合了分段和分页的内存管理方式。分段是将进程的地址空间按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段,如代码段、数据段等,每个段有自己的起始地址和长度。分页则是将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面。在段页式存储中,通过段表和页表来进行地址转换。段表记录了每个段的起始地址、长度和对应的页表位置,页表则记录了虚拟页和物理页的映射关系。

当进程访问内存时,如果访问的页面不在物理内存中,就会产生缺页中断。缺页中断是一种硬件中断,它会暂停当前进程的运行,然后操作系统会处理这个中断。操作系统会从磁盘等存储设备中将缺失的页面调入物理内存,然后更新页表,之后进程就可以继续运行。

进程间通信(IPC)有多种方式。管道是一种简单的 IPC 方式,它可以实现单向的数据传输,通常用于父子进程之间的通信。消息队列则是通过在内存中创建一个消息队列的数据结构,进程可以向队列中发送消息和从队列中接收消息。共享内存是一种高效的 IPC 方式,它允许多个进程共享同一块内存区域,进程可以直接在共享内存区域中读写数据,但需要注意同步和互斥问题。信号量可以用于控制多个进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它通过一个计数器来表示资源的可用数量。

操作系统分为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用户空间是供应用程序运行的区域,应用程序在这个空间中运行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直接访问硬件设备和内核数据结构。内核空间则是操作系统内核运行的区域,它可以访问所有的系统资源,包括硬件设备。这样的划分可以防止应用程序的错误或者恶意行为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如果没有这种划分,一个应用程序可能会错误地修改内核的数据结构或者直接操作硬件,导致系统崩溃。

详细说说进程间共享内存的分配,在哪个空间?读写速度怎么样?通信是否需要经过内核?

进程间共享内存的分配主要涉及到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机制。共享内存区域通常是在物理内存中划分出一块空间,通过虚拟内存管理系统将这块物理内存映射到多个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中。这个共享内存区域不属于某一个进程的单独空间,如代码段、数据段等常规划分,而是处于一个特殊的、可被多个进程访问的内存区域。

从空间角度看,共享内存的物理页面被映射到各个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的用户空间部分。这使得进程可以像访问自己的内存一样访问共享内存区域,而不需要通过系统调用进入内核空间来进行中转。这种在用户空间直接访问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访问速度。

在读写速度方面,共享内存是进程间通信方式中速度最快的一种。因为进程可以直接读写共享内存区域,避免了像管道或者消息队列那样需要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频繁地进行数据拷贝。例如,当一个进程写入共享内存区域后,另一个进程几乎可以立即读取到新写入的数据,数据传输的延迟非常小。

关于通信是否经过内核,共享内存在初始分配和设置映射关系时需要内核的参与。内核负责创建共享内存区域,建立物理内存和各个进程虚拟地址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通过系统调用(如 shmget、shmat 等)来完成这些操作。但是在实际的通信过程中,也就是进程对共享内存进行读写操作时,数据不需要经过内核空间的中转,这是共享内存高效的关键所在。这和管道等通信方式不同,管道在每次读写数据时都需要将数据从一个进程复制到内核缓冲区,再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另一个进程。

一个操作系统中哪些地方会调用调度器?

在操作系统中,有多种情况会调用调度器。首先,当一个进程的时间片用完时会调用调度器。在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等策略下,每个进程被分配一个固定的时间片来使用处理器。当这个时间片耗尽,系统就会暂停当前进程的运行,然后调用调度器来选择下一个要运行的进程。例如,在一个多任务分时操作系统中,每个进程可能被分配 100 毫秒的时间片,当一个进程运行了 100 毫秒后,调度器就会被触发。

当一个进程主动放弃处理器时也会调用调度器。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进程需要等待某个事件完成时,比如等待 I/O 操作。当进程进行一个可能会阻塞的系统调用(如读取磁盘文件)时,它会进入阻塞状态,此时处理器对于这个进程来说暂时没有用了,就会调用调度器来选择另一个就绪进程来运行。

还有,当一个新的进程进入就绪状态并且其优先级高于当前正在运行的进程时,调度器会被调用。例如,在一个采用优先级调度的系统中,如果有一个高优先级的实时进程变为就绪状态,系统为了保证实时进程能够及时运行,就会暂停当前进程,调用调度器来安排高优先级进程运行。

另外,在中断处理完成后也可能会调用调度器。当中断发生时,当前正在运行的进程会被暂停。当中断处理结束后,系统需要根据当前的进程状态和调度策略来决定是恢复被中断的进程还是选择另一个进程来运行,这时候就需要调用调度器。

一个信号量释放之后,在调度下一个线程的时候是如何选择的?

当一个信号量被释放后,在调度下一个线程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信号量所关联的等待队列。信号量通常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等待队列,这个队列中存储了等待获取该信号量的线程。

如果采用的是基于优先级的调度策略,那么在等待队列中的线程会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优先级的确定可能基于线程的类型(如实时线程优先级高于普通线程)、线程的重要性设定等因素。当信号量被释放时,调度器会选择等待队列中优先级最高的线程来获取信号量并运行。

在公平性考虑方面,如果是采用公平调度的策略,那么等待时间最长的线程会被优先考虑。这意味着即使一个线程的优先级不是最高,但是它在等待队列中等待的时间最长,也可能会被优先选择。这种方式可以防止高优先级线程一直霸占信号量,保证了每个线程都有相对公平的获取资源的机会。

另外,有些操作系统会结合多种因素来选择下一个线程。例如,除了优先级和等待时间,还会考虑线程所处理的任务类型。如果是处理用户交互任务的线程,可能会被优先选择,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而且,在多核系统中,调度器还需要考虑核心负载平衡的问题,选择一个合适的核心来运行下一个线程,避免某些核心过度繁忙而其他核心闲置的情况。

线程切换是怎么设计的?

线程切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涉及到保存和恢复线程的上下文。首先,当决定要进行线程切换时,操作系统需要保存当前正在运行线程的上下文。这个上下文包括线程的程序计数器(PC),它记录了线程当前执行到的指令位置;处理器寄存器的值,这些寄存器用于存储线程运行过程中的临时数据,如计算结果、函数参数等;还有线程的栈指针,栈用于存储函数调用的局部变量和返回地址等信息。这些内容会被保存在一个特定的数据结构中,通常是线程控制块(TCB)的一部分。

在保存完当前线程的上下文后,操作系统需要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下一个要运行的线程。这个选择过程可以基于多种调度策略,如时间片轮转、优先级调度等。当选择好下一个线程后,操作系统会将之前保存的该线程的上下文恢复。这包括将保存的寄存器值重新加载到处理器寄存器中,将栈指针恢复到之前的位置,以及将程序计数器设置为该线程上次暂停时的指令位置。

为了支持线程切换,操作系统还需要对处理器的相关硬件进行管理。例如,在一些处理器中,有专门的指令用于实现快速的上下文切换。同时,操作系统还需要处理好内存管理问题。因为不同的线程可能共享一些内存区域,也有自己独立的栈等内存空间,在切换过程中要确保内存数据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另外,线程切换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同步和互斥的问题。如果多个线程访问共享资源,在切换时要避免数据不一致等问题。例如,通过使用互斥量或者信号量等机制,在切换线程之前确保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是安全的。

信号量、互斥量底层是怎么设计的?

信号量的底层设计主要围绕一个计数器和一个等待队列。计数器用于记录可用资源的数量。当一个线程想要获取信号量时,如果计数器的值大于 0,说明有可用资源,线程可以获取信号量,并且计数器的值会减 1。如果计数器的值为 0,说明没有可用资源,线程会被阻塞,并被放入信号量的等待队列中。

等待队列是一个用于存储等待获取信号量的线程的数据结构。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链表或者队列结构。当一个信号量被释放时,也就是计数器的值增加时,操作系统会检查等待队列。如果等待队列中有等待的线程,会按照一定的策略(如优先级、等待时间等)选择一个线程,将信号量分配给它,然后把这个线程从等待队列中移除。

互斥量的底层设计相对更简单,它主要是一个二进制信号量,其计数器只有 0 和 1 两个值。互斥量用于保护共享资源,当一个线程想要访问被互斥量保护的资源时,它会尝试获取互斥量。如果互斥量的值为 1(表示没有线程占用资源),线程可以获取互斥量,将其值变为 0,表示资源被占用。当线程完成对资源的访问后,会释放互斥量,将其值变回 1。

在底层实现中,互斥量和信号量的操作通常需要操作系统提供原子操作来确保正确性。原子操作是指在执行过程中不会被中断的操作。例如,在多个线程同时尝试获取信号量或者互斥量时,原子操作可以保证计数器的修改是安全的,不会出现多个线程同时修改计数器导致数据混乱的情况。同时,互斥量和信号量的实现还需要考虑与调度器的配合。当一个线程被阻塞等待信号量或者互斥量时,需要能够正确地通知调度器,让调度器选择其他可运行的线程来运行。

内存管理是如何设计的?

内存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操作系统层面主要包括物理内存管理和虚拟内存管理。

物理内存管理涉及到对计算机实际物理内存的分配和回收。一种常见的物理内存管理方式是分区分配。可以将物理内存划分为多个固定大小或者可变大小的分区。固定分区相对简单,每个分区大小相同,当有进程需要内存时,将进程分配到合适的空闲分区。可变分区则根据进程的实际需求分配大小不同的分区,这种方式更灵活,但会产生外部碎片。为了减少碎片,系统可能会采用内存紧缩技术,将分散的空闲内存合并成较大的连续空间。

虚拟内存管理则是基于分页或分段机制。分页是将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都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面。当进程访问虚拟内存中的某一页面时,通过页表来查找对应的物理页面。页表记录了虚拟页和物理页之间的映射关系。如果访问的虚拟页不在物理内存中,就会产生缺页中断。操作系统会根据一定的页面置换算法,如先进先出(FIFO)、最近最少使用(LRU)等,从物理内存中置换出一个页面,将需要的页面调入物理内存。

分段机制是将进程的地址空间按照逻辑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段,如代码段、数据段、栈段等。每个段有自己的段表,段表中包含段的起始地址、长度等信息。通过段表可以实现从虚拟段到物理内存的映射。

在编程语言层面,如 C 和 C++,可以通过手动分配和释放内存来管理部分内存空间。在 C 中,使用 malloc 和 free 函数,malloc 用于在堆上分配指定大小的内存块,返回一个指向该内存块的指针。free 函数用于释放之前通过 malloc 等函数分配的内存。在 C++ 中,除了可以使用类似 C 的方式外,还引入了智能指针来更安全地管理内存。智能指针可以自动释放所指向的对象,避免内存泄漏,像 unique_ptr 独占对象资源,shared_ptr 共享对象资源等。

在应用程序开发中,良好的内存管理还需要考虑内存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避免内存泄漏是一个重要方面,要确保动态分配的内存都能被正确释放。同时,也要防止缓冲区溢出等问题,例如在使用数组或者字符串操作时,要确保不超出分配的内存范围。

如何用 C 语言实现一个链表结点的值可以为任意类型?

在 C 语言中,要实现一个链表结点的值可以为任意类型,可以使用结构体和指针来完成。

首先,定义一个链表结点的结构体。这个结构体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数据部分,一个是指针部分。数据部分用于存储结点的值,指针部分用于指向下一个结点。

为了使结点的值可以为任意类型,可以使用 void 指针。例如,结构体可以这样定义:

typedef struct ListNode {void *data;struct ListNode *next;
} ListNode;

在这里,data成员是一个void *类型的指针,它可以指向任何类型的数据。

当需要插入一个新结点时,需要为data成员分配足够的空间来存储实际的数据。假设要插入一个整数类型的数据,可以这样操作:

// 创建一个新结点
ListNode *newNode = (ListNode *)malloc(sizeof(ListNode));
int value = 5; 
// 为data成员分配足够的空间来存储一个整数
newNode->data = malloc(sizeof(int));
// 将整数的值复制到data所指向的空间
*(int *)(newNode->data) = value;
newNode->next = NULL;

在上面的例子中,首先创建了一个新的链表结点newNode,然后为data成员分配了足够的空间来存储一个整数,接着将整数value复制到data所指向的空间中,最后将next指针设置为NULL,表示这是链表的最后一个结点。

当需要访问链表结点中的数据时,需要根据实际存储的数据类型进行类型转换。例如,如果知道某个结点存储的是整数类型的数据,可以这样访问:

int retrievedValue = *(int *)(node->data);

其中node是指向链表结点的指针。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void *指针虽然可以使链表结点的值为任意类型,但也增加了程序的复杂性和出错的可能性。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小心地进行类型转换和内存管理,确保程序的正确性。

如何在 main 函数之前进行控制台输出?在 C++ 中如何实现?在 C 中如何实现?

在 C++ 中,要在 main 函数之前进行控制台输出,可以利用全局对象的构造函数。

当程序启动时,在main函数之前,全局对象的构造函数会被自动调用。可以定义一个全局对象,在这个对象的构造函数中进行控制台输出。例如:

class BeforeMainOutput {
public:BeforeMainOutput() {std::cout << "This is output before main in C++." << std::endl;}
};BeforeMainOutput globalObject; int main() {// 其他代码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定义了一个类BeforeMainOutput,它的构造函数会输出一段文字。然后创建了一个全局对象globalObject,当程序启动时,在main函数之前,这个对象的构造函数就会被调用,从而实现了在main函数之前的控制台输出。

在 C 语言中,要在main函数之前进行控制台输出,可以利用atexit函数和_start函数(在一些环境下)。

atexit函数用于注册一个函数,这个函数会在程序正常终止时被调用。虽然它不是直接在main函数之前输出,但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实现类似的效果。例如,可以定义一个函数来进行控制台输出,然后在main函数的开头调用atexit函数来注册这个函数。这样,当main函数结束时,注册的函数会被调用,输出内容。

另外,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如嵌入式系统或者一些特定的编译器环境中,可以通过修改程序的入口点_start来实现在main函数之前的输出。不过,这种方法比较复杂,并且不具有通用性,因为修改入口点可能会影响程序的正常运行和兼容性。通常,在标准的 C 语言环境中,利用atexit函数结合一些逻辑安排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手撕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是面试时考察最多的排序算法。快速排序(Quick Sort)是一种常用的排序算法,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进行排序。其基本思路是通过选择一个基准元素(pivot),将待排序的数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所有元素都小于基准元素,另一部分所有元素都大于基准元素。然后递归地对这两部分继续进行排序,最终达到排序整个数组的效果。

快速排序的步骤:

  1. 选择基准元素:选择数组中的一个元素作为基准元素(常见的选择有第一个元素、最后一个元素、随机选择等)。
  2. 分区操作:将数组分成两部分,小于基准的放左边,大于基准的放右边。基准元素最终的位置已经确定。
  3. 递归排序:对基准元素左侧和右侧的子数组进行递归调用快速排序,直到子数组的大小为1或0,排序完成。

时间复杂度:

  • 最佳情况O(n log n),发生在每次分割时都能平衡地分成两部分。
  • 最坏情况O(n^2),当数组已经有序或反向有序时,每次选择的基准元素都可能是最小或最大的元素,从而导致不均匀的分割。
  • 平均情况O(n log n),在大多数情况下,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表现良好。

空间复杂度:

  • 快速排序是原地排序,只需要 O(log n) 的栈空间来存储递归调用的状态。
  • 空间复杂度主要取决于递归的深度,最坏情况下是 O(n),但平均情况下是 O(log n)

快速排序的C++实现代码: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交换数组中两个元素的位置
void swap(int arr[], int i, int j) {int temp = arr[i];arr[i] = arr[j];arr[j] = temp;
}// 分区操作,返回基准元素的最终位置
int partition(int arr[], int left, int right) {// 选择最右边的元素作为基准元素int pivot = arr[right];int i = left - 1; // i 指向比基准小的元素区域的最后一个元素for (int j = left; j < right; j++) {if (arr[j] < pivot) {// 交换 arr[i + 1] 和 arr[j]i++;swap(arr, i, j);}}// 将基准元素放到正确位置swap(arr, i + 1, right);return i + 1; // 返回基准元素的索引
}// 快速排序的核心递归函数
void quickSortHelper(int arr[], int left, int right) {if (left < right) {// 分区操作,返回基准元素的正确位置int pivotIndex = partition(arr, left, right);// 递归对基准元素左侧和右侧的子数组排序quickSortHelper(arr, left, pivotIndex - 1);quickSortHelper(arr, pivotIndex + 1, right);}
}// 主函数:调用快速排序
void quickSort(int arr[], int n) {if (arr == nullptr || n < 2) {return;}quickSortHelper(arr, 0, n - 1);
}// 打印数组的辅助函数
void printArray(int arr[], int n) {for (int i = 0; i < n; i++) {cout << arr[i] << " ";}cout << endl;
}// 主函数入口,打印排序后的结果
int main() {int arr[] = {5, 3, 8, 4, 6, 3, 2};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 // 计算数组的长度cout << "Original array: " << endl;printArray(arr, n);quickSort(arr, n);cout << "Sorted array: " << endl;printArray(arr, n);return 0;
}


http://www.mrgr.cn/news/83485.html

相关文章:

  • UnityDemo-TheBrave-制作笔记
  • 微信小程序mp3音频播放组件,仅需传入url即可
  • day07_Spark SQL
  • 《大型语言模型与强化学习的融合:探索问题的新解决方案与开源验证需求》
  • Spring Cloud 集成AlloyDB
  • 【2024年华为OD机试】(C卷,100分)- 单词重量 (Java JS PythonC/C++)
  • JavaScript 数组及其常用方法
  • 立创开发板入门第二课GPIO通用输入输出
  • HTML中meta的用法
  • 策略模式详解与应用
  • [创业之路-243]:《华为双向指挥系统》-1-组织再造-企业不同组织形式下的指挥线的种类?
  • AI刷题-数列推进计算任务、数组中的幸运数问题
  • 【DAPM杂谈之三】DAPM的初始化流程
  • 单片机Day1
  • 代码随想录 字符串 test1
  • MathBuddyGUI:带控制系统仿真功能、积分运算的计算器,MATLAB课程设计
  • Vue3学习总结
  • Liunx-搭建安装VSOMEIP环境教程 执行 运行VSOMEIP示例demo
  • 李宏毅机器学习课程笔记02 | 机器学习任务攻略General Guide
  • week06_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
  • Android车机DIY开发之软件篇(八)单独编译
  • 全面教程:Nacos 2.3.2 启用鉴权与 MySQL 数据存储配置
  • Tkinter组件-Button按键
  • 《ROS2 机器人开发 从入门道实践》 鱼香ROS2——第6章内容
  • Windows 下Mamba2 / Vim / Vmamba 环境安装问题记录及解决方法终极版(无需绕过triton)
  • 攻防靶场(34):隐蔽的计划任务提权 Funbo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