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开八股收集
系列博客目录
文章目录
- 系列博客目录
- 1.请说一下手动测试与自动化测试的优缺点 每个给我两条即可
- 手动测试
- 自动化测试
- 4.黑盒测试用例的常见方法
- 1. 等价划分法 (Equivalence Partitioning)
- 2. 边界值分析法 (Boundary Value Analysis)
- 3. 错误推测法 (Error Guessing)
- 4. 场景图法 (Scenario Testing)
- 总结
- 2.自动化测试的运用场景举例 简单举例
- 1. **回归测试**
- 2. **性能测试**
- 3. **数据驱动测试**
- 4. **接口(API)测试**
- 5. **重复性测试**
- 3.怎么实施自动化测试
- 1. **明确测试目的**
- 2. **判断项目适不适合进行自动化测试**
- 3. **对项目做测试分析**
- 4. **制定测试计划和测试方案**
- 5. **搭建自动化测试框架**
- 6. **设计或编写测试用例**
- 7. **执行自动化测试**
- 8. **评估**
- 逻辑关系总结:
- 19.APP性能指标有哪些?
- 1. **启动时间(Launch Time)**
- 2.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 3. **帧率(Frame Rate)**
- 4. **内存使用(Memory Usage)**
- 5. **CPU 使用率(CPU Usage)**
- 6. **电池消耗(Battery Consumption)**
- 7. **网络请求性能(Network Performance)**
- 8. **崩溃率(Crash Rate)**
- 9. **加载时间(Load Time)**
- 10. **数据库操作性能(Database Operations Performance)**
- 11. **网络延迟(Network Latency)**
- 12. **并发性能(Concurrency Performance)**
- 13. **异步任务处理(Asynchronous Task Performance)**
- 14. **页面渲染时间(Page Render Time)**
- 15. **存储性能(Storage Performance)**
- 总结:
- 为什么选测开?
- 1. **对技术的兴趣**
- 2. **希望提高软件质量**
- 3. **对挑战的热情**
- 4. **职业发展**
- 5. **团队合作与效率**
- 总结:
- 面试文稿:
- 测开是干什么的?
- 测开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
- 测开工程师需要的技能:
- 总结:
https://blog.csdn.net/Xsk215/article/details/130768595
1.请说一下手动测试与自动化测试的优缺点 每个给我两条即可
手动测试
优点:
- 灵活性高:手动测试适用于不容易预先定义的测试场景,特别是在探索性测试、用户界面测试等需要人工干预和判断的场景下,能够灵活应对复杂的情况。
- 易于执行复杂场景:对于一些复杂的场景,尤其是与用户体验相关的测试,手动测试能够通过人类的直觉和经验进行更加细致的判断和反馈。
缺点:
- 效率低:手动测试需要测试人员逐步执行每一个操作,耗时较长,特别是在测试用例数量较大时,效率远低于自动化测试。
- 容易出错:手动执行测试时,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容易漏测或因疲劳和不一致的操作导致错误,从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自动化测试
优点:
- 高效率:一旦编写好自动化脚本,测试可以快速、重复地执行,尤其适合进行回归测试、性能测试等大量重复的测试,节省了大量时间。
- 稳定性和准确性:自动化测试不会受到测试人员疲劳或错误的影响,能够稳定执行所有测试用例,确保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缺点:
- 前期投入高:自动化测试需要编写测试脚本并配置相应的测试环境,前期的投入包括工具选择、脚本开发、维护等,耗费时间和人力资源。
- 无法应对复杂的用户体验测试:自动化测试主要针对功能性和性能方面,无法像人工测试那样准确捕捉到用户体验、界面友好性等方面的问题。
4.黑盒测试用例的常见方法
黑盒测试是一种关注系统功能和行为的测试方法,而不考虑代码的实现细节。在黑盒测试中,我们常用几种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其中包括等价划分法、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法和场景图法。下面我会逐一解释这些方法并举例说明。
1. 等价划分法 (Equivalence Partitioning)
等价划分法的核心思想是将所有输入数据分成多个等价类,每个类内的输入数据会有相同的处理效果。选择其中一个数据进行测试,通常可以代表该类的所有数据,减少不必要的测试用例数量。
举例:
假设我们有一个验证年龄的系统,要求输入的年龄在 18 到 60 岁之间才是有效的。我们可以将输入的年龄分为以下几个等价类:
- 有效年龄区间:18 ≤ 年龄 ≤ 60(例如 25)
- 无效年龄区间:年龄 < 18(例如 10)
- 无效年龄区间:年龄 > 60(例如 65)
测试时,我们可以选择每个区间内的一个代表值(例如 25、10 和 65),而不需要测试所有的年龄值。
2. 边界值分析法 (Boundary Value Analysis)
边界值分析法认为输入值的边界(包括边界附近的值)可能是系统错误的高发地带。因此,这种方法专注于测试输入数据的边界值及其周围的值。
举例:
继续使用上面的年龄例子:
- 边界值:18 和 60
- 边界值附近的测试数据:
- 小于 18 的边界:17
- 18 本身
- 60 本身
- 大于 60 的边界:61
所以,测试时我们会选取测试用例:17、18、60、61。
3. 错误推测法 (Error Guessing)
错误推测法基于测试人员的经验和直觉,推测出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类型,并针对这些类型编写测试用例。这种方法的设计依赖于测试人员对系统的理解和先前的经验。
举例:
假设我们正在测试一个登录功能,可能的错误包括:
- 用户名为空
- 密码为空
- 用户名或密码不匹配
- 输入错误的字符(如特殊字符、空格)
根据这些推测,我们设计以下测试用例:
- 输入空用户名和空密码
- 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错误的密码
- 输入含有特殊字符的用户名
- 输入含有空格的密码
4. 场景图法 (Scenario Testing)
场景图法通过创建一些典型的使用场景来设计测试用例,重点是模拟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典型行为。每个场景可能包含多个步骤,通过这些场景来评估系统在实际环境中的表现。
举例:
假设我们正在测试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场景可能是“用户浏览商品并完成购买”。
- 场景 1:用户登录 → 浏览商品 → 将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 查看购物车 → 提交订单 → 完成支付
- 场景 2:用户浏览商品 → 将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 继续浏览 → 删除购物车中的商品 → 完成结账
通过测试这些完整的场景,测试人员可以确保系统在实际使用中能正常运行,符合预期。
总结
- 等价划分法:把输入数据分为等价类,只测试代表性数据。
- 边界值分析法:关注边界及其邻近值,验证系统是否能正确处理边界情况。
- 错误推测法:基于经验和直觉推测错误场景,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
- 场景图法:通过模拟实际的使用场景来设计测试用例,验证系统的综合表现。
这些方法帮助测试人员更高效地设计测试用例,提升测试覆盖率,同时减少重复工作。
2.自动化测试的运用场景举例 简单举例
以下是一些自动化测试的运用场景举例:
1. 回归测试
- 场景:每次软件发布新版本或修复bug时,回归测试确保新改动不会破坏已有的功能。
- 举例:开发团队发布了一个新版本的电子商务网站,自动化测试会快速执行所有核心功能的测试用例(如用户登录、商品购买、支付流程等),确保新版本没有引入新的问题。
2. 性能测试
- 场景:评估软件在高负载下的表现,测试系统的性能、响应时间、吞吐量等。
- 举例:使用自动化工具(如 JMeter 或 LoadRunner)模拟数千个用户同时访问一个在线购物网站,检测其在高并发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3. 数据驱动测试
- 场景:使用不同的输入数据集进行相同的操作,确保软件对各种数据的处理是正确的。
- 举例:测试一个银行系统的存款功能,自动化脚本会使用不同的账户、存款金额等数据反复执行存款操作,以确保功能在不同条件下均能正确运行。
4. 接口(API)测试
- 场景:自动化测试用于验证系统中的API接口是否按预期工作,特别是当多个系统需要进行数据交互时。
- 举例:开发一个天气预报应用,自动化测试脚本会定期调用天气API,验证返回的天气数据是否准确、格式是否正确。
5. 重复性测试
- 场景:在多个版本的产品中,某些测试需要反复进行,自动化测试能够高效执行这些重复的测试用例。
- 举例:每次产品版本发布后,自动化测试会执行常见的功能测试用例(如注册、登录等)以确保这些基础功能在不同版本中都能正常运行。
这些场景展示了自动化测试在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和减少人为错误方面的应用优势。
3.怎么实施自动化测试
这些步骤通常是在进行自动化测试过程中会经历的关键流程。它们按顺序有助于确保测试的有效性、可执行性和质量。下面是这些步骤的逻辑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1. 明确测试目的
目的: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自动化测试,确保自动化测试的目标清晰。
- 逻辑:在开始测试之前,首先要确定测试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回归测试的效率,还是为了进行压力测试、性能测试等。明确测试目标有助于后续制定合适的测试策略和选择合适的工具。
2. 判断项目适不适合进行自动化测试
目的:评估项目是否适合进行自动化测试,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 逻辑: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自动化测试。对于一些频繁变动、功能不稳定或开发周期较短的项目,自动化测试可能不划算。通过判断项目的特点(如测试的重复性、复杂度、可维护性等),决定是否采用自动化测试。
3. 对项目做测试分析
目的:深入理解项目,识别关键测试点、潜在风险和重要功能,制定测试策略。
- 逻辑:在开始实际的自动化测试之前,需要对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这包括功能分析、需求分析和风险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明确哪些部分需要进行自动化测试,哪些部分适合手动测试。
4. 制定测试计划和测试方案
目的:明确测试的流程、方法、资源分配和时间安排,确保测试有条不紊地进行。
- 逻辑:测试计划是整个测试活动的框架,测试方案则是具体的执行步骤。通过制定这些计划,团队能明确测试的目标、测试的类型、测试工具、人员分配等,确保测试工作高效且有序。
5. 搭建自动化测试框架
目的:为自动化测试的执行和维护提供支撑,建立高效、可维护的测试环境。
- 逻辑:搭建自动化测试框架是实现自动化测试的基础。测试框架包括测试脚本的结构、测试工具的配置、日志输出方式等,它决定了测试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框架的搭建确保了自动化测试的高效执行和后期的持续维护。
6. 设计或编写测试用例
目的:确保测试用例覆盖了项目的关键功能和潜在风险,确保测试的全面性。
- 逻辑:测试用例设计是自动化测试中最重要的一步,正确的测试用例能保证对系统的全面覆盖。根据测试分析的结果,设计出适合自动化执行的测试用例。这些测试用例应覆盖项目中的核心功能、不同的数据组合和边界条件。
7. 执行自动化测试
目的:实际执行自动化测试,验证系统功能的正确性,收集测试结果。
- 逻辑:执行测试是测试过程的核心,自动化测试工具会根据编写的测试用例自动执行并验证结果。通过执行测试,能够检测系统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快速发现潜在的缺陷。
8. 评估
目的:评估测试结果,分析测试的覆盖率和效果,识别潜在的改进点。
- 逻辑:测试执行完后,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自动化测试的效果。评估内容包括测试的覆盖率、缺陷发现率、执行效率等。通过评估,能够发现测试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测试框架、测试用例等进行优化。
逻辑关系总结:
这些步骤的逻辑顺序是:
- 明确目标 -> 2. 判断是否适合自动化 -> 3. 分析项目 -> 4. 制定计划和方案 -> 5. 搭建框架 -> 6. 编写测试用例 -> 7. 执行测试 -> 8. 评估和优化。
每一步都是为了确保测试的有效性、覆盖性、可维护性和高效性。在这个过程中,评估和反馈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持续改进测试过程,可以提高自动化测试的质量和效率。
19.APP性能指标有哪些?
APP(应用程序)的性能指标是用于评估应用程序在不同条件下的运行效率、响应能力、稳定性等方面的关键指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APP性能指标:
1. 启动时间(Launch Time)
- 定义:应用程序从用户点击图标到应用程序完全启动并准备好响应用户操作所需的时间。
- 重要性:用户体验直接受启动时间影响,启动过慢可能导致用户流失。
2.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 定义:应用程序对用户输入(如点击、滑动等)做出响应所需的时间。
- 重要性:响应时间越短,用户体验越好。如果响应时间过长,用户可能会认为应用程序不够流畅或不稳定。
3. 帧率(Frame Rate)
- 定义:每秒钟渲染的图像帧数,通常以 FPS(Frames Per Second)表示。
- 重要性:较高的帧率(例如60 FPS)提供更平滑的动画体验,低帧率可能导致画面卡顿,影响用户体验。
4. 内存使用(Memory Usage)
- 定义:应用程序在运行时所消耗的内存量。
- 重要性:高内存使用可能导致应用程序变慢、崩溃或占用过多设备资源,特别是在低内存的设备上。
5. CPU 使用率(CPU Usage)
- 定义:应用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占用的CPU资源百分比。
- 重要性:过高的CPU使用率会影响设备的响应速度并可能导致电池快速消耗,特别是在背景任务多的情况下。
6. 电池消耗(Battery Consumption)
- 定义:应用程序在使用过程中对设备电池的消耗速率。
- 重要性:高电池消耗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尤其是在长时间使用时,如果应用程序过于消耗电池,用户可能会选择卸载。
7. 网络请求性能(Network Performance)
- 定义:应用程序与服务器进行网络交互的速度,包括请求响应时间、带宽利用率、丢包率等。
- 重要性:网络性能影响应用的实时性和用户体验,尤其是涉及大量数据传输或实时交互的应用(如视频流、在线游戏等)。
8. 崩溃率(Crash Rate)
- 定义:应用程序在特定时间段内发生崩溃的频率。
- 重要性:高崩溃率直接影响应用的稳定性,用户对崩溃问题敏感,频繁崩溃会导致用户流失。
9. 加载时间(Load Time)
- 定义:应用加载特定内容(如页面、资源、数据等)所需的时间。
- 重要性:内容加载时间影响用户的操作体验,长时间加载可能会导致用户不耐烦。
10. 数据库操作性能(Database Operations Performance)
- 定义:应用进行数据库查询、插入、更新等操作时的性能,包括查询响应时间、事务处理速度等。
- 重要性:数据库操作性能影响到应用数据的存取速度,影响整体的用户体验,特别是数据密集型应用。
11. 网络延迟(Network Latency)
- 定义:从客户端发起请求到接收到响应的时间。
- 重要性:低网络延迟对于实时交互应用(如即时通讯、在线游戏等)至关重要,延迟过高会导致卡顿或不流畅体验。
12. 并发性能(Concurrency Performance)
- 定义:在多个用户同时使用应用时,应用的处理能力和响应时间。
- 重要性:良好的并发性能确保应用在多人同时使用时不会崩溃或出现卡顿,尤其是在社交类、直播类等应用中尤为重要。
13. 异步任务处理(Asynchronous Task Performance)
- 定义:应用处理后台任务(如下载、上传、数据同步等)的性能。
- 重要性:异步任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应用变得不流畅或响应迟缓。良好的异步任务处理可以保证前台任务的流畅性。
14. 页面渲染时间(Page Render Time)
- 定义:页面元素加载和渲染的时间,尤其对于WebView类应用。
- 重要性:用户在打开新页面时,页面的渲染时间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长时间的页面渲染会让用户感觉应用不流畅。
15. 存储性能(Storage Performance)
- 定义:应用对设备存储的读取和写入速度。
- 重要性:存储性能影响应用在保存数据、缓存、文件操作等场景下的表现,低效的存储操作可能会影响应用响应和稳定性。
总结:
APP性能指标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启动时间、响应时间、内存使用、CPU使用率、电池消耗、网络请求、崩溃率等,综合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开发者评估和优化应用程序的性能,提升用户体验。
以下是APP性能指标的名称列表:
- 启动时间(Launch Time)
-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 帧率(Frame Rate)
- 内存使用(Memory Usage)
- CPU 使用率(CPU Usage)
- 电池消耗(Battery Consumption)
- 网络请求性能(Network Performance)
- 崩溃率(Crash Rate)
- 加载时间(Load Time)
- 数据库操作性能(Database Operations Performance)
- 网络延迟(Network Latency)
- 并发性能(Concurrency Performance)
- 异步任务处理(Asynchronous Task Performance)
- 页面渲染时间(Page Render Time)
- 存储性能(Storage Performance)
为什么选测开?
面试官问你为什么选择测开(测试开发),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了解你对测试开发岗位的兴趣、理解以及你选择该岗位的动机。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回答,结合自己的兴趣、背景和职业规划来给出一个合适的回答:
1. 对技术的兴趣
测试开发不仅仅是传统的手动测试,它要求有较强的编程能力,能够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构建测试框架和工具,并且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这使得它既具有测试的深度,又结合了开发的技术挑战。如果你对技术有兴趣,尤其是编程和工具开发,下面是一个示范回答:
示例回答:
“我对技术和编程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自动化测试和工具开发方面。我希望能将我的编程技能应用到软件测试中,帮助提高测试的效率和覆盖面。测开岗位允许我不仅可以理解产品的功能,还能够通过编写自动化脚本和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2. 希望提高软件质量
测试开发的目标是通过自动化提高软件的质量和效率。如果你对提升产品质量有浓厚兴趣,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回答。
示例回答:
“我一直对如何提高软件质量、降低bug和缺陷的产生感兴趣。手动测试虽然重要,但自动化测试能显著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尤其是在进行回归测试和大规模测试时。选择测开岗位,能够让我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测试效率,帮助团队在更短时间内交付更高质量的产品,这正是我追求的目标。”
3. 对挑战的热情
测试开发不仅仅是编写测试脚本,它还涉及到开发测试框架、性能测试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技术栈和工具。如果你喜欢解决问题并迎接挑战,下面的回答会适合你。
示例回答:
“我喜欢解决技术难题,尤其是在测试中如何提高效率、减少手动干预和优化测试流程。我认为测开岗位给我提供了一个挑战自我、发挥技术的机会。除了编写自动化脚本,我还可以设计和实现测试框架、开发测试工具等,这让我可以不断学习新技术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也是我选择测开的原因之一。”
4. 职业发展
测试开发岗位通常要求较强的技术背景,能够在开发和测试之间架起桥梁。如果你看中这一点并希望长期发展,可以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示例回答:
“我认为测开岗位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因为它结合了测试和开发的技能,能够让我在软件质量和开发流程方面积累经验。随着技术的发展,测试也越来越依赖于自动化和开发技能,我相信在这个岗位上,我能够在技术层面上不断提升,并且为团队贡献更多的价值。我希望能在未来成为一个既精通测试又精通开发的全能型人才。”
5. 团队合作与效率
测试开发岗位需要和开发团队、运维团队等紧密合作,能够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如果你看重团队合作和高效工作,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回答。
示例回答:
“我认为测试开发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工作,它需要和开发、运维等团队紧密协作。自动化测试和持续集成的引入,能够让团队更高效地工作,减少重复劳动和人为错误。作为测试开发工程师,我能够帮助团队实现这些目标,这让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并且能够让我在一个高效协作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总结:
无论从技术、软件质量、职业发展,还是团队协作的角度来回答,都应该展现出你对测开岗位的热情和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选择最合适的回答方式,展示你为什么适合这个岗位并对它充满热情。
面试文稿:
我选择测开岗位主要是因为我对技术和编程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将编程应用于软件测试中。测试开发不仅让我能够提升软件的质量和效率,还能让我通过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和开发测试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我喜欢在技术上不断挑战自己,测试开发能够让我结合编程和测试,设计高效的测试框架并优化开发流程,从而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
同时,测开岗位还提供了很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因为它结合了测试和开发的技能,能够让我在软件质量保障方面积累经验。我相信,通过在这个岗位上的不断学习和成长,我能够在未来成为一名既精通测试又精通开发的全能型人才。我也期待能通过测试开发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帮助公司交付更高质量的产品。
总之,选择测开是因为它让我能够在提升技术能力的同时,也为团队和公司贡献更大的价值。
测开是干什么的?
在 IT 公司中,测开通常指的是测试开发(Test Development)的工作岗位,也叫做自动化测试开发。这个岗位的职责通常结合了软件测试和开发的工作内容,主要目标是提升软件质量和测试效率。
测开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
-
自动化测试脚本开发:
测开工程师编写和维护自动化测试脚本,目的是通过自动化手段执行大量的测试用例,以便快速发现系统中的缺陷。自动化测试可以大大提高测试效率,尤其是在回归测试和大规模测试时非常有用。 -
测试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测开工程师还需要设计和实现测试框架。这些框架帮助团队高效地组织和执行自动化测试,确保测试脚本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
测试工具的开发与维护:
测开工程师可能需要开发一些辅助测试的工具,例如性能测试工具、接口测试工具、日志分析工具等,来支持测试工作。 -
手动测试与自动化测试的结合:
虽然测开工程师的工作重心在自动化测试,但他们有时也需要参与手动测试,特别是在自动化测试无法覆盖的场景中。测开需要根据测试需求判断哪些测试可以自动化,哪些需要手动执行。 -
缺陷分析与报告:
测开工程师需要分析自动化测试中的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向开发团队反馈。对于测试发现的 bug,测开通常需要与开发人员合作,帮助定位问题并确保问题被修复。 -
性能测试:
另一部分工作是性能测试的自动化,测开工程师可能会通过编写脚本来模拟大规模用户操作,评估软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
持续集成与自动化测试的整合:
测开工程师通常与 DevOps 团队合作,确保自动化测试能够集成到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流程中,确保每次代码提交后都能自动执行测试,确保产品质量。
测开工程师需要的技能:
- 编程语言: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如 Python、Java、JavaScript、C# 等),用于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
- 自动化测试工具:熟悉常见的自动化测试框架和工具,如 Selenium、Appium、TestNG、JUnit 等。
- 性能测试工具:了解并能够使用性能测试工具,如 JMeter、LoadRunner 等。
- 软件开发知识: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能够理解和调试代码,帮助定位缺陷。
- 版本控制工具:熟悉使用 Git 等版本控制工具,以便管理自动化测试脚本和工具。
- CI/CD:了解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的概念,能够将自动化测试集成到 CI/CD 流程中。
总结:
测开岗位是软件测试和开发的结合体,主要通过开发自动化测试脚本和工具来提升测试效率和质量。测开工程师不仅需要测试思维,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能够设计和维护测试框架、工具,进行性能测试和缺陷分析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