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面试向】点积与注意力机制,逐步编码理解自注意力机制

  • 点积(dot product)
    • 两个向量点积的数学公式
    • 点积(dot product)与 Attention
  •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 注意力机制的核心思想
    • 注意力机制中的缩放点积
    • 自注意力机制中,谁注意谁?
  • 逐步编码理解自注意力机制
    • 嵌入输入句子
    • 定义权重矩阵
    • 计算未归一化的注意力权重
    • 计算注意力分数
    • 多头注意力
    • 交叉注意力(Cross-Attention)
  • Softmax 函数
    • Softmax 的梯度推导

点积(dot product)

两个向量点积的数学公式

两个向量 a\mathbf{a}b\mathbf{b}点积(dot product) 数学公式如下:

  1. 代数表达式(坐标表示)
    如果 a\mathbf{a}b\mathbf{b}dd 维向量
    a=(a1,a2,,ad),b=(b1,b2,,bd) \mathbf{a} = (a_1, a_2, \dots, a_d), \quad \mathbf{b} = (b_1, b_2, \dots, b_d)
    那么它们的点积定义为:
    ab=i=1daibi=a1b1+a2b2++adbd \mathbf{a} \cdot \mathbf{b} = \sum_{i=1}^{d} a_i b_i = a_1 b_1 + a_2 b_2 + \dots + a_d b_d

这是通过 对应元素相乘并求和 得到的。
2. 几何表达式(角度表示)
点积也可以通过向量长度(范数)和夹角来表示:
ab=abcosθ \mathbf{a} \cdot \mathbf{b} = |\mathbf{a}| |\mathbf{b}| \cos\theta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a|\mathbf{a}|b|\mathbf{b}| 分别是向量 a\mathbf{a}b\mathbf{b} 的欧几里得范数(长度):
    a=a12+a22++ad2b=b12+b22++bd2 |\mathbf{a}| = \sqrt{a_1^2 + a_2^2 + \dots + a_d^2} \\[10pt] |\mathbf{b}| = \sqrt{b_1^2 + b_2^2 + \dots + b_d^2}
  • θ\theta 是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

两个向量的点积有两种等价的表示:

  • 代数形式(点积是对应元素相乘后求和):ab=i=1naibi\mathbf{a} \cdot \mathbf{b} = \sum_{i=1}^{n} a_i b_i
  • 几何形式(点积衡量的是向量在彼此方向上的投影程度):ab=abcosθ\mathbf{a} \cdot \mathbf{b} = |\mathbf{a}| |\mathbf{b}| \cos\theta

点积(dot product)与 Attention

两个张量(向量或矩阵)的 点积(dot product) 可以作为 注意力(Attention) 的基础,是因为 点积可以衡量两个张量之间的相似性,而 注意力机制的核心正是 基于这种相似性来分配权重

对于两个向量 a,bRd\boldsymbol{a}, \boldsymbol{b} \in \mathbb{R}^d,它们的点积定义为:
ab=i=1daibi \boldsymbol{a} \cdot \boldsymbol{b} = \sum_{i=1}^d a_i b_i

这可以 写成矩阵形式
ab=aTb \boldsymbol{a} \cdot \boldsymbol{b} = \boldsymbol{a}^T \boldsymbol{b}

a\boldsymbol{a} 是一个 dd-维列向量aT\boldsymbol{a}^Ta\boldsymbol{a} 的转置(行向量),结果是一个 标量(scalar)。

矩阵乘法的区别

  • aTb\boldsymbol{a}^T \boldsymbol{b}内积,输出为一个标量。
  • abT\boldsymbol{a} \boldsymbol{b}^T外积,输出为一个 d×dd \times d 的矩阵。

在注意力机制中,QQKK 通常是矩阵 而不是单个向量。

假设我们有:

  • QRn×dQ \in \mathbb{R}^{n \times d} :表示 nn 个查询向量组成的矩阵,每一行是一个维度为 dd 的查询向量。
  • KRm×dK \in \mathbb{R}^{m \times d} :表示 mm 个键向量组成的矩阵,每一行是一个维度为 dd 的键向量。

我们 需要的是所有查询与所有键的两两比较结果矩阵要计算每个查询与每个键的相似性,使用的是点积注意力(Dot-Product Attention)
Score=QKTRn×m \text{Score} = Q K^T \in \mathbb{R}^{n \times m}
每个元素的含义: (QKT)ij(Q K^T)_{ij} 表示 ii 个查询向量与第 jj 个键向量的点积。即:
(QKT)ij=qikj=qiTkj (Q K^T)_{ij} = \boldsymbol{q}_i \cdot \boldsymbol{k}_j = \boldsymbol{q}_i^T \boldsymbol{k}_j

这个点积的数值大小反映了第 ii 个查询向量 qi\boldsymbol{q}_i 与第 jj 个键向量 kj\boldsymbol{k}_j 的相似程度

  • 如果 两个向量方向相近,点积较大,表示它们 高度相关注意力权重会较高
  • 如果 两个向量方向不相关,点积较小甚至接近零,表示它们 关系较弱注意力权重较低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这意味着 如果查询词与键词的表示(embedding)较为相似,模型就会更多地关注该键对应的值(Value)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 是深度学习中的一种技术,用于 动态地选择输入序列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处理。最初在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中引入,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任务,如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CV)、语音识别等。

在深度学习中,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是一种用于处理 序列数据 的网络架构。然而,RNN 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长距离依赖问题(Long-term Dependency Problem):RNN 通过不断更新隐藏状态(Hidden State),而每次更新都是一个累积操作。当序列过长时,早期的信息在传播到后面的时间步时会逐渐消失或被覆盖。
  • 单一上下文向量的限制(Information Bottleneck):在标准的 Encoder-Decoder RNN 中,编码器 将输入序列压缩成一个固定长度的上下文向量(Context Vector),然后传递给解码器。当 输入序列过长时,这个上下文向量无法完全表示所有的信息,导致信息丢失
  • Attention 机制允许模型 在解码过程中可以直接访问整个输入序列的所有信息,而不是仅仅依赖一个单一的上下文向量。
  • Attention 机制(尤其是 Transformer)完全摒弃了 RNN 的序列化结构,允许对整个输入序列进行并行计算
  • Attention 机制通过 Q,K,VQ,K,V 的相似度计算,能够根据每一个查询向量 QQ 从整个输入序列中提取相关信息。不再依赖单一的上下文向量,而是通过加权求和得到 动态上下文向量

深度学习中“注意力”的概念源于改进循环神经网络(RNNs)以处理更长的序列或句子的努力。例如,考虑将一句话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逐词翻译句子并不有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引入了注意力机制,以便在 每个时间步都能访问所有序列元素。关键在于 要有选择性,并确定在特定上下文中哪些单词最重要。2017 年,transformer 架构引入了独立的自我注意力机制。

自我注意力机制使模型能够 权衡输入序列中不同元素的重要性,并 动态调整它们对输出的影响。这对于语言处理任务尤为重要,因为 一个单词的意义可能会根据它在句子或文档中的上下文而改变

注意力机制的核心思想

在每一个解码步骤中,模型可以对输入序列的不同位置分配不同的权重,来 决定关注哪些部分。这通过计算 查询(Query)、键(Key)和值(Value) 之间的关系来完成。

  • Query(查询)QQ:代表当前步骤需要的 查询向量(例如解码器当前生成的词向量)。
  • Key(键)KK:代表 所有候选的信息(例如编码器的所有输出)。
  • Value(值)VV:存储 实际要提取的信息(通常和 KK 是同一组输入的不同投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计算过程:

  1. 相似性计算(Score)计算 QQ 与每个 KK 的相似性分数(通常使用点积):
    Score(Q,K)=QKT\text{Score}(Q, K) = Q K^T
  2. 归一化(Softmax)将所有的相似性分数 转化为概率分布
    αi=exp(Score(Q,Ki))jexp(Score(Q,Kj))\alpha_i = \frac{\exp(\text{Score}(Q, K_i))}{\sum_j \exp(\text{Score}(Q, K_j))}
  3. 加权求和(加权平均)用注意力权重 αi\alpha_i 对每个 VV 进行加权求和
    Attention(Q,K,V)=iαiVi\text{Attention}(Q, K, V) = \sum_{i} \alpha_i V_i

在 Transformer 中,使用了 缩放点积注意力(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Attention(Q,K,V)=softmax(QKTdk)V \text{Attention}(Q, K, V) = \text{softmax} \left( \frac{Q K^T}{\sqrt{d_k}} \right) V

dk\sqrt{d_k} 是缩放因子,dkd_k 是键向量的维度。用于防止点积值过大导致 softmax 变得过于陡峭,影响梯度稳定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下一个词预测任务中,我们一次只看到一个词。例如,在句子的开头,注意力不能放在第二个词或更后面的词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添加 掩码矩阵 来修改自注意力,以 消除神经网络对未来知识的了解,这正是我们期望它预测的。矩阵 MM 的超对角线被设置为负无穷大,以便 softmax 将其渲染为 0。
Attention(Q,K,V)=softmax(QKTdk+M)V \text{Attention}(Q, K, V) = \text{softmax} \left( \frac{Q K^T}{\sqrt{d_k}} +M \right) V
矩阵 MM 定义为:
M=(mi,j)i,jn=0mi,j={0,ijinf,i<jM = (m_{i,j})^n_{i,j} = 0 \\[15pt] m_{i,j} = \begin{cases}0, & i \geq j \\- \text{inf}, & i < j\end{cases}

将注意力机制扩展为 多个并行的注意力头,叫做 多头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以增强模型的表现力和稳定性:
MultiHead(Q,K,V)=Concat(head1,,headh)WO \text{MultiHead}(Q, K, V) = \text{Concat}(\text{head}_1, \ldots, \text{head}_h) W^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个注意力头 有自己的 WQ,WK,WVW^Q, W^K, W^V从不同的角度提取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特殊情况下,QQKKVV 全部来源于同一个序列(例如 Transformer 编码器中的输入序列本身)。这意味着模型可以学习到 输入序列中任意两个位置之间的关系

注意力机制的优点:

  • 并行计算:不依赖于序列的前后顺序,可以高效地并行化计算。
  • 长距离依赖性处理:相比于 RNN,能够直接关注到远距离的信息。
  • 动态权重分配:模型可以更好地选择需要关注的部分,而不是平均处理所有信息。

注意力机制中的缩放点积

在深度学习模型中,点积的值可能会变得非常大,尤其是当特征维度较大时。当点积值特别大时,softmax 函数可能会在一个非常陡峭的区域内运行,导致梯度变得非常小,也可能会导致训练过程中梯度消失。

注意力机制中的缩放点积(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主要解决特征维度过大时点积值过大导致的梯度消失问题。通过使用 缩放因子,可以 确保 softmax 函数在一个较为平缓的区域内 工作,从而减轻梯度消失问题,提高模型的稳定性。

为什么点积的值会变得非常大?

在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中,我们计算 查询(Query)键(Key) 的点积:QKTQ \cdot K^T,如果特征的维度是 dd,那么点积的值大约会是:i=1dqiki\sum_{i=1}^{d} q_i k_i

dd 很大时,点积的数值会变得非常大,因为它是 dd 个数相乘后相加的结果,容易导致数值爆炸。

为什么 softmax 会变得“非常陡峭”?

softmax 的公式如下:
softmax(xi)=exijexj \text{softmax}(x_i) = \frac{e^{x_i}}{\sum_j e^{x_j}}

  • 当输入值(点积结果)特别大时,指数函数 exie^{x_i} 的增长速度极快,远远超过其他较小的值。

  • 这会导致 softmax 输出几乎全都是 0,而只有最大值对应的概率接近 1,即:

    • 例如,如果输入是 [10,50,100][10, 50, 100],那么:
      e102.2×104,e505.2×1021,e1002.7×1043e^{10} \approx 2.2 \times 10^4, \quad e^{50} \approx 5.2 \times 10^{21}, \quad e^{100} \approx 2.7 \times 10^{43}

      其中最大的值 e100e^{100} 远远大于其他数值,导致 softmax 结果接近 [0,0,1][0, 0, 1]

  • 这种情况称为 softmax 非常陡峭(即分布极端不均匀),因为一旦某个值远超其他值,softmax 结果几乎变成 0 和 1,而不是平滑的概率分布。

为什么梯度会变得非常小?(梯度消失)

在反向传播过程中,softmax 的梯度公式涉及:
softmax(xi)xi=softmax(xi)(1softmax(xi))\frac{\partial \text{softmax}(x_i)}{\partial x_i} = \text{softmax}(x_i) \cdot (1 - \text{softmax}(x_i))

当 softmax 输出接近 0 或 1 时

  • 如果某个值的 softmax 结果接近 1,那么梯度变成:1×(11)=01 \times (1 - 1) = 0
  • 如果某个值的 softmax 结果接近 0,那么梯度变成:0×(10)=00 \times (1 - 0) = 0

这意味着:

  • 大部分的梯度会变得接近 0,从而影响参数更新(即梯度消失)。
  • 训练过程变得极端不稳定,模型难以有效学习。

解决方案:缩放因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ransformer 论文(Vaswani et al., 2017) 提出了 缩放点积注意力(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在计算点积后除以 d\sqrt{d}

QKTd \frac{Q \cdot K^T}{\sqrt{d}}

为什么要除以 d\sqrt{d}

  • 这样可以 防止点积值过大,从而使 softmax 的输入值保持在较合理的范围(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
  • 让 softmax 函数运行在一个 较平缓的区域,从而让梯度保持适当的大小,不至于消失。
  • 提高训练的稳定性,使得模型可以更容易学习到有用的注意力权重。

自注意力机制中,谁注意谁?

在自注意力中,每个词都会同时充当 QQKKVV,因此,每个词都可以关注其他词,同时也被其他词关注!

  • QQ 关注 KKQQ 来自当前词,它在寻找相关的 KK(即其他词)。通过计算 QKTQ \cdot K^T 并归一化得到注意力分数,来确定当前元素对输入序列中哪些元素更关注。然后用这个注意力分数去加权求和 VV,得到输出。
  • 谁的 QQ 进行计算,谁就是“注意者”KK 代表被注意的对象

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机制中,QQ(Query)KK(Key) 的点积计算决定了 谁应该关注谁

  • Query(查询)QQ:表示“当前这个元素想要寻找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 Key(键)KK:表示“所有候选的信息,每个元素都带有一把‘钥匙’,用于匹配查询”。
  • Value(值)VV:存储真正的信息内容,一旦查询和键的相似度被计算出来,就用这个相似度去加权求和 VV

简单来说:

  • QQ 发起查询,想要找到与自己最匹配的 KK
  • KK 代表所有可能被匹配的信息
  • QQKK 的点积衡量它们的相关性(注意力分数)
  • 最终根据注意力分数,对 VV 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最终的注意力输出

当我们计算 QKTQ K^T 时,本质上是在计算 查询 QQ 关注(attend to)键 KK 的相似度

  • 计算出的注意力分数(softmax 归一化后)会告诉我们 QQ 关注哪些 KK,以及关注的程度。
  • 然后我们用这些注意力权重对 VV(值) 进行加权求和,以获得最终的输出。

📌 直观理解

  • 如果我们处理文本,QQKKVV 都来源于同一个输入序列(Self-Attention)。例如,假设输入是“The cat sat on the mat.”,每个词都会被映射成 QQKKVV
  • 计算 “cat” 的 Query 向量 QcatQ_{\text{cat}} 与所有 Key 进行点积,确定“cat”最关注哪些词:可能 “cat” 与 “sat” 和 “mat” 相关性更高,所以它们的注意力权重大;而 “the” 可能不太相关,注意力权重就会很小。
  • 这样,“cat” 就主要从 “sat” 和 “mat” 中提取信息,即“cat”在注意(attend to)sat 和 mat

逐步编码理解自注意力机制

参考:Understanding and Coding the Self-Attention Mechanism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From Scratch

嵌入输入句子

在开始之前,让我们考虑 一个输入句子“生命短暂,先吃甜点”,这是我们想要通过自注意力机制的。与其他类型的文本处理建模方法(例如,使用循环神经网络或卷积神经网络)类似,我们 首先创建一个句子嵌入

为了简化,我们在这里将字典 dc 限制为输入句子中出现的单词。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会考虑训练数据集中所有的单词(典型的词汇量大小在 30k 到 50k 之间)。

sentence = 'Life is short, eat dessert first'dc = {s:i for i,s in enumerate(sorted(sentence.replace(',', '').split()))}
print(dc) # {'Life': 0, 'dessert': 1, 'eat': 2, 'first': 3, 'is': 4, 'short': 5}

接下来,我们使用这个字典为每个单词分配一个整数索引:

import torchsentence_int = torch.tensor([dc[s] for s in sentence.replace(',', '').split()])
print(sentence_int)  # tensor([0, 4, 5, 2, 1, 3])

现在,使用输入句子的整数向量表示,我们可以 使用嵌入层将输入编码为实向量嵌入。在这里,我们 将使用 16 维嵌入层,这样 每个输入单词都由一个 16 维向量表示。由于句子由 6 个单词组成,这将产生一个 6×166 \times 16 维的嵌入

torch.manual_seed(123)
embed = torch.nn.Embedding(6, 16)
embedded_sentence = embed(sentence_int).detach()print(embedded_sentence)
print(embedded_sentence.shape)

输出如下:

tensor([[ 0.3374, -0.1778, -0.3035, -0.5880,  0.3486,  0.6603, -0.2196, -0.3792,0.7671, -1.1925,  0.6984, -1.4097,  0.1794,  1.8951,  0.4954,  0.2692],[ 0.5146,  0.9938, -0.2587, -1.0826, -0.0444,  1.6236, -2.3229,  1.0878,0.6716,  0.6933, -0.9487, -0.0765, -0.1526,  0.1167,  0.4403, -1.4465],[ 0.2553, -0.5496,  1.0042,  0.8272, -0.3948,  0.4892, -0.2168, -1.7472,-1.6025, -1.0764,  0.9031, -0.7218, -0.5951, -0.7112,  0.6230, -1.3729],[-1.3250,  0.1784, -2.1338,  1.0524, -0.3885, -0.9343, -0.4991, -1.0867,0.8805,  1.5542,  0.6266, -0.1755,  0.0983, -0.0935,  0.2662, -0.5850],[-0.0770, -1.0205, -0.1690,  0.9178,  1.5810,  1.3010,  1.2753, -0.2010,0.4965, -1.5723,  0.9666, -1.1481, -1.1589,  0.3255, -0.6315, -2.8400],[ 0.8768,  1.6221, -1.4779,  1.1331, -1.2203,  1.3139,  1.0533,  0.1388,2.2473, -0.8036, -0.2808,  0.7697, -0.6596, -0.7979,  0.1838,  0.2293]])
torch.Size([6, 16])

定义权重矩阵

自注意力机制使用三个权重矩阵,分别称为 Wq\mathbf{W}_qWk\mathbf{W}_kWv\mathbf{W}_v,这些矩阵在训练过程中作为模型参数进行调整。这些矩阵 分别用于 将输入投影到序列的查询、键和值

相应的查询、键和值序列通过权重矩阵 W\mathbf{W} 和嵌入输入 x\mathbf{x} 的矩阵乘法获得:

  • 查询序列:q(i)=Wqx(i)\mathbf{q}^{(i)}=\mathbf{W}_q \mathbf{x}^{(i)} 对于 i[1,T]i \in[1, T]
  • 键序列:k(i)=Wkx(i)\mathbf{k}^{(i)}=\mathbf{W}_k \mathbf{x}^{(i)} 对于 i[1,T]i \in[1, T]
  • 值序列:v(i)=Wvx(i)\mathbf{v}^{(i)}=\mathbf{W}_v \mathbf{x}^{(i)} 对于 i[1,T]i \in[1, 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索引 ii 指的是 输入序列中标记的索引位置,其长度为 TT

  • q(i)\mathbf{q}^{(i)}k(i)\mathbf{k}^{(i)} 都是维度为 dkd_k 的向量。
  • 投影矩阵 Wq\mathbf{W}_{q}Wk\mathbf{W}_{k} 的形状为 dk×dd_k \times d,而 Wv\mathbf{W}_{v} 的形状为 dv×dd_v \times d
  • dd 代表每个词向量 x\mathbf{x} 的大小。

由于我们正在计算查询向量和键向量之间的点积,这两个向量必须包含相同数量的元素dq=dkd_q = d_k)。然而,值向量 v(i)\mathbf{v}^{(i)} 中的元素数量是任意的,它决定了结果上下文向量的大小。因此,在下面的代码中,将设置 dq=dk=24d_q = d_k = 24 并使用 dv=28d_v = 28,如下初始化投影矩阵:

torch.manual_seed(123)d = embedded_sentence.shape[1]d_q, d_k, d_v = 24, 24, 28W_query = torch.nn.Parameter(torch.rand(d_q, d))
W_key = torch.nn.Parameter(torch.rand(d_k, d))
W_value = torch.nn.Parameter(torch.rand(d_v, d))

计算未归一化的注意力权重

现在,让我们假设我们感兴趣的是计算第二个输入元素的注意力向量——在这里,第二个输入元素充当查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x_2 = embedded_sentence[1]
query_2 = W_query.matmul(x_2)
key_2 = W_key.matmul(x_2)
value_2 = W_value.matmul(x_2)print(query_2.shape)  # torch.Size([24])
print(key_2.shape)  # torch.Size([24])
print(value_2.shape)  # torch.Size([28])

将此推广到计算剩余的键和值元素,对于所有输入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将在计算未归一化注意力权重 ω\omega 的下一步需要它们:

keys = W_key.matmul(embedded_sentence.T).T
values = W_value.matmul(embedded_sentence.T).Tprint("keys.shape:", keys.shape)  # keys.shape: torch.Size([6, 24])
print("values.shape:", values.shape)  # values.shape: torch.Size([6, 28])

现在我们 已经拥有了所有必需的键和值,我们可以继续进行下一步,并计算未归一化的注意力权重 ω\omega,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所示,我们 计算 ωi,j\omega_{i, j} 为查询和键序列的点积,ωij=q(i)k(j)\omega_{i j}=\mathbf{q}^{(i)^{\top}} \mathbf{k}^{(j)}

例如,可以计算查询和第 5 个输入元素(对应索引位置 4)的非归一化注意力权重如下:

omega_24 = query_2.dot(keys[4])
print(omega_24)  # tensor(11.1466)

由于我们稍后需要这些值来计算注意力分数,让我们按照前一个图示 计算所有输入标记的 ω\omega

omega_2 = query_2.matmul(keys.T)
print(omega_2)  # tensor([ 8.5808, -7.6597,  3.2558,  1.0395, 11.1466, -0.4800])

计算注意力分数

自我注意力的下一步是 对未归一化的注意力权重 ω\omega 进行归一化,通过应用 softmax 函数得到归一化的注意力权重 α\alpha。此外,在通过 softmax 函数归一化之前,使用 1/dk1/\sqrt{d_k}ω\omega 进行缩放,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 dkd_k 的缩放确保权重向量的欧几里得长度将大致相同。这有助于防止注意力权重变得过小或过大,这可能导致数值不稳定性或影响模型在训练期间的收敛能力。

在代码中,我们可以如下实现注意力权重的计算: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attention_weights_2 = F.softmax(omega_2 / d_k**0.5, dim=0)
print(attention_weights_2)  # tensor([0.2912, 0.0106, 0.0982, 0.0625, 0.4917, 0.0458])

最后,最后一步是 计算上下文向量 z(2)\mathbf{z}^{(2)},它是我们原始查询输入 x(2)\mathbf{x}^{(2)} 的注意力加权版本,通过注意力权重包括所有其他输入元素作为其上下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ontext_vector_2 = attention_weights_2.matmul(values)print(context_vector_2.shape)
print(context_vector_2)

输出如下:

torch.Size([28])
tensor(torch.Size([28])
tensor([-1.5993,  0.0156,  1.2670,  0.0032, -0.6460, -1.1407, -0.4908, -1.4632,0.4747,  1.1926,  0.4506, -0.7110,  0.0602,  0.7125, -0.1628, -2.0184,0.3838, -2.1188, -0.8136, -1.5694,  0.7934, -0.2911, -1.3640, -0.2366,-0.9564, -0.5265,  0.0624,  1.7084])

由于我们之前指定了 dv>dd_v > d,因此这个输出向量(dv=28d_v=28)的维度比原始输入向量(d=16d=16)更多;然而,嵌入大小选择是任意的。

多头注意力

Transformers 使用了一个名为多头注意力的模块。这与上面提到的自注意力机制(缩放点积注意力)有何关联?

在缩放点积注意力中,输入序列被三个矩阵表示的查询、键和值所转换。这三个矩阵在多头注意力的背景下可以被视为一个单独的注意力头。下面的图总结了我们之前覆盖的单一注意力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正如其名所示,多头注意力涉及多个这样的头,每个头由查询、键和值矩阵组成。这个概念类似于卷积神经网络中使用多个核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在代码中说明这一点,假设我们有 3 个注意力头,因此我们现在 d×dd' \times d 维度的权重矩阵扩展为 3×d×d3 \times d' \times d

h = 3
multihead_W_query = torch.nn.Parameter(torch.rand(h, d_q, d))
multihead_W_key = torch.nn.Parameter(torch.rand(h, d_k, d))
multihead_W_value = torch.nn.Parameter(torch.rand(h, d_v, d))

因此,每个查询元素现在是 3×dq3 \times d_q 维度,其中 dq=24d_q=24(在这里,让我们关注对应索引位置 2 的第 3 个元素):

multihead_query_2 = multihead_W_query.matmul(x_2)
print(multihead_query_2.shape)  # torch.Size([3, 24])

我们可以以类似的方式获得键和值:

multihead_key_2 = multihead_W_key.matmul(x_2)
multihead_value_2 = multihead_W_value.matmul(x_2)

现在,这些键和值元素是针对查询元素的。但是,类似于之前,我们还 需要其他序列元素的值和键来计算查询的注意力分数。我们可以 通过将输入序列嵌入扩展到大小 3,即注意力头数 来实现这一点。

stacked_inputs = embedded_sentence.T.repeat(3, 1, 1)
print(stacked_inputs.shape)  # torch.Size([3, 16, 6])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 torch.bmm() (批量矩阵乘法)来计算所有键和值:

multihead_keys = torch.bmm(multihead_W_key, stacked_inputs)
multihead_values = torch.bmm(multihead_W_value, stacked_inputs)
print(multihead_keys.shape)  # torch.Size([3, 24, 6])
print(multihead_values.shape)  # torch.Size([3, 28, 6])

我们现在有三个注意力头在它们的第一个维度上表示的张量。第三个和第二个维度分别指的是单词数量和嵌入大小。为了使值和键更直观,我们将第二个和第三个维度交换,从而得到与原始输入序列相同维度的张量,embedded_sentence

multihead_keys = multihead_keys.permute(0, 2, 1)
multihead_values = multihead_values.permute(0, 2, 1)
print(multihead_keys.shape)  # torch.Size([3, 6, 24])
print(multihead_values.shape)  # torch.Size([3, 6, 28])

然后,我们按照之前相同的步骤来计算未缩放的注意力权重 ω\omega 和注意力权重 α\alpha,然后进行 缩放-softmax 计算,以获得输入元素 x(2)\mathbf{x}^{(2)}h×dvh \times d_v(此处:3×dv3 \times d_v)维度的上下文向量 z\mathbf{z}

交叉注意力(Cross-Attention)

由于维度有时有点难以跟踪,让我们在下面的图中总结,该图描述了单个注意力头各种张量的大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在,上面的插图对应于在 Transformers 中使用的自注意力机制。我们尚未讨论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注意力机制是交叉注意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什么是交叉注意力,它与自注意力有何不同?

在自注意力机制中,我们处理 相同的输入序列在交叉注意力机制中,我们将 组合两个不同的输入序列。在上述原始的 Transformer 架构中,这指的是左侧编码器模块返回的序列和右侧解码器部分正在处理的输入序列。

注意,在交叉注意力中,两个输入序列 x1\mathbf{x}_1x2\mathbf{x}_2 可以有不同的元素数量。然而,它们的嵌入维度必须匹配。

下图说明了交叉注意力的概念。如果我们设置 x1=x2\mathbf{x}_1 = \mathbf{x}_2,这相当于自注意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请注意,查询通常来自解码器,而键和值通常来自编码器

那在代码中是如何实现的呢?在本文开头实现自注意力机制时,我们使用了以下代码来计算第二个输入元素的查询以及所有键和值,如下所示:

torch.manual_seed(123)d = embedded_sentence.shape[1]
print("embedded_sentence.shape:", embedded_sentence.shape:)  # torch.Size([6, 16])d_q, d_k, d_v = 24, 24, 28W_query = torch.rand(d_q, d)
W_key = torch.rand(d_k, d)
W_value = torch.rand(d_v, d)x_2 = embedded_sentence[1]
query_2 = W_query.matmul(x_2)
print("query.shape", query_2.shape)  # torch.Size([24])keys = W_key.matmul(embedded_sentence.T).T
values = W_value.matmul(embedded_sentence.T).Tprint("keys.shape:", keys.shape)  # torch.Size([6, 24])
print("values.shape:", values.shape)  # torch.Size([6, 28])

在交叉注意力中,唯一发生变化的部分是我们现在有一个第二个输入序列,例如,一个第二个句子,输入元素从 6 个变为 8 个。这里假设这是一个包含 8 个标记的句子。

embedded_sentence_2 = torch.rand(8, 16) # 2nd input sequencekeys = W_key.matmul(embedded_sentence_2.T).T
values = W_value.matmul(embedded_sentence_2.T).Tprint("keys.shape:", keys.shape)  # torch.Size([8, 24])
print("values.shape:", values.shape)  # torch.Size([8, 28])

注意,与自注意力相比,键和值现在有 8 行,而不是 6 行。其他一切保持不变。

在原始的 Transformer 架构中,当我们从输入句子到输出句子进行语言翻译时,交叉注意力是有用的。输入句子代表一个输入序列,翻译代表第二个输入序列(这两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单词数量)。

另一个使用交叉注意力的流行模型是 Stable Diffusion。Stable Diffusion 使用 U-Net 模型中生成的图像与 用于条件化的文本提示之间 的交叉注意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oftmax 函数

Softmax 函数用于 将一个实数向量转换为概率分布,广泛用于 分类任务的输出层注意力机制的权重计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给定一个输入向量 z=[z1,z2,,zn]\boldsymbol{z} = [z_1, z_2, \ldots, z_n],Softmax 函数的输出是:
σ(zi)=ezij=1nezj \sigma(z_i) = \frac{e^{z_i}}{\sum_{j=1}^{n} e^{z_j}}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oftmax 的梯度推导

我们想求的是 Softmax 的梯度
σ(zi)zk \frac{\partial \sigma(z_i)}{\partial z_k}

根据 Softmax 函数定义,有两种情况:

(1) 当 i=ki = k
σ(zi)=ezij=1nezj \sigma(z_i) = \frac{e^{z_i}}{\sum_{j=1}^{n} e^{z_j}}

ziz_i 求导:
σ(zi)zi=ezij=1nezjeziezi(j=1nezj)2=ezij=1nezj(1ezij=1nezj)=σ(zi)(1σ(zi)) \begin{aligned} \frac{\partial \sigma(z_i)}{\partial z_i} &= \frac{e^{z_i} \sum_{j=1}^{n} e^{z_j} - e^{z_i} \cdot e^{z_i}}{\left( \sum_{j=1}^{n} e^{z_j} \right)^2} \\[15pt] &= \frac{e^{z_i}}{\sum_{j=1}^{n} e^{z_j}} \left( 1 - \frac{e^{z_i}}{\sum_{j=1}^{n} e^{z_j}} \right)\\[15pt] &= \sigma(z_i) \left( 1 - \sigma(z_i) \right) \end{aligned}

结果:
σ(zi)zi=σ(zi)(1σ(zi)) \frac{\partial \sigma(z_i)}{\partial z_i} = \sigma(z_i)(1 - \sigma(z_i))

(2) 当 iki \neq k
σ(zk)=ezkj=1nezj \sigma(z_k) = \frac{e^{z_k}}{\sum_{j=1}^{n} e^{z_j}}

ziz_i 求导(其中 iki \neq k):
σ(zk)zi=0j=1nezjezkezi(j=1nezj)2=eziezk(j=1nezj)2=σ(zi)σ(zk) \begin{aligned} \frac{\partial \sigma(z_k)}{\partial z_i} &= \frac{0 \cdot \sum_{j=1}^{n} e^{z_j} - e^{z_k} \cdot e^{z_i}}{\left( \sum_{j=1}^{n} e^{z_j} \right)^2}\\[15pt] &= - \frac{e^{z_i} e^{z_k}}{\left( \sum_{j=1}^{n} e^{z_j} \right)^2} \\[15pt] &= - \sigma(z_i) \sigma(z_k) \end{aligned}

结果:
σ(zk)zi=σ(zk)σ(zi) \frac{\partial \sigma(z_k)}{\partial z_i} = - \sigma(z_k) \sigma(z_i)


http://www.mrgr.cn/news/99043.html

相关文章:

  • 如何对docker镜像存在的gosu安全漏洞进行修复——筑梦之路
  • 【笔记】网路安全管理-实操
  • 【OpenGL】OpenGL学习笔记-1:VS2019配置OpenGL开发环境
  • Workflow轻量级工作流引擎实现
  • c++ 类的语法1
  • velocity模板引擎
  • 外接键盘与笔记本命令键键位不同解决方案(MacOS)
  • PSN港服跳过生日找回密码(需要英语对话,需要注册的id)
  • CANFD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与可靠性分析
  • 使用ref和refs获取DOM元素和组件方法,使用$nextTick解决Vue异步更新的逻辑下无法获取DOM的问题
  • GIS开发笔记(6)结合osg及osgEarth实现半球形区域绘制
  • 论文阅读:2024 ICLR Workshop. A STRONGREJECT for Empty Jailbreaks
  • 数据结构实验7.2:二叉树的基本运算
  • 测风塔布局算法详解:基于宏观分区与微观定量选址的双阶段优化方法
  • 计算机视觉cv2入门之车牌号码识别
  • MLLMs for TSAD ?
  • 2025年最新版 Git和Github的绑定方法,以及通过Git提交文件至Github的具体流程(详细版)
  • Kubernetes控制平面组件:API Server详解(二)
  • MYSQL初阶(暂为自用草稿)
  • Kubernetes相关的名词解释kube-proxy插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