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徘徊与坚守:在传统与变革间寻找自己
“林中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从2024年底到2025年初,其实经历了很多。生活中,家庭出现了一些困难,需要耗费自己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工作上,适逢公司改革,真正感触了一些事情。始于而立,真正感受到了责任二字的意义。多少个日夜,开始思考“时间”和“金钱”的平衡。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真正的职业智慧,在于理解制度边界的同时,创造属于自己的可能性空间。加之自我意识倔强,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于是乎,便在年后有了离职的想法。事实上,自己也不是那种苟活度日、虚度光阴的类型,总是想着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价值。内心的本质还是放荡不羁爱自由。
个人主观认为公司领导是比较认可自己的,这主要归功于能力+态度。那么为什么我一定非要走出去呢?正如《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的警示,"所有伟大的事物都有其阴暗面",在国企技术岗位上得到深刻印证。这首先就要提到国企的弊端。注重资历、背景,关系,不管你是校招还是社招,来了这里一切从0开始计算。体制内的晋升路径如同俄罗斯方块,必须严丝合缝地积累资历、熬工龄、等坑位,竞争激烈且周期较长。很多机会的首要条件就是你的呆的够久。感触很深的就是来了3年了。第一次普调时间不够没机会,第二次竞聘答辩时间、职称不够没机会。第一次我可以忍,第二次其实是很伤心的。毕竟像我这样年纪在这里,机会错过1个少1个,总不能期望不惑之年升职加薪吧。和应届生竞争,感觉又没优势。应届生还年轻可以一点一点攒资历,我一点一点攒到那时候,时代已经不再属于我了。就像身处一片平静的湖面,虽安稳却缺乏波澜壮阔的激情与活力,这对于渴望在技术浪潮中乘风破浪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这种现象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描述的 "资源依赖理论" 高度契合。大型组织对成熟业务的路径依赖,往往导致颠覆性创新被边缘化。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内耗严重,这种内耗不是bat的那种996,人家是真真实实的做事创造价值,但是这却是自己人疲劳自己人,下班后的通知、电话,整的一个人“没钱没时间”。
本人也不是那种不加班的类型,虽然我也有梦想,也热爱生活,但是该我顶上的时候,义无反顾才是我的本质。但是我的内心声音是,我希望我的加班、付出是有意义的,至少可以为公司创造一丁点的价值,而不是肉食者凭借喜好的内耗+浪费。
有了想法后,终于鼓起勇气,找了个机会和公司谈了。说了很多,最后我还是选择了遵从内心。
于是骑驴找马,简历搞起来,boss投起来。说实话,我所在的2线小城市,IT这方面实所不济,对于我这种AI方向的稀有精英就机会更少了。但是我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我给自己的定位,“只要公司是诚心招,我可以cover90%以上的岗位,找到一个各方面都非常合适的我需要点机遇+运气”。
其实每天都很忙的,也不存在当初在北京的那种环境可以下班后去面试啥的。整体来说,我投的简历不多,大多数都是请假去面试的,有1个是中午面试的,其余周末面试的。这里分享一下面试的历程。第一家公司在榆次金科智慧城,打车过去花了40多,回来又花了40多,来回就90多干没了,还请了一下午假,结果刚回来,hr就回复我说不合适。说真的,我并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思考的,也许人家觉得即使要了我我也不会去吧。虽然我要了20K,但是算上通勤成本,其实并不是我的最优选择。后来陆陆续续面了好几个,全胜收割所有offer,16k的有2个,15K的有1个,20k的有1个。综合考虑下来,15k的那个公司规模比较成型,业务相对稳定。20k的平台较大,阿里百炼、百度千帆内部都有购买私有化部署,atlas910,英伟达h800都有很多台,角色又是AI架构师,带领小团队,缺点也很明显,稳定性需要自己承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私企看似美好的薪资待遇背后,隐藏着诸多不确定性。
保底有了,我又陷入了思考,我这样的年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总不能换1个还不如现在的工作吧。就算说了自己的想法,最坏脸皮厚点苟着也可以。思考了很多,12-13k的这种对于我现在的薪资来说,没啥竞争力,15-16K的这种有点意思了,但是不够,20k的这种可以说在我这样的小城市,诚意满满了。但是二次就业择业的问题我也必须考虑。继续呆着最差就是现在的工资,努努力也许还有一战之力。《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言:"真正的自由,是在已知的局限中创造可能性“。如果是北上广这种大城市,工资能有40k这种,其实是可以跑赢国企60岁的,是可以一条道走到黑的,但是我这种小城市,最多就是国企2倍,终究还是会面临2次择业问题。就像前面说到的,自己被家庭拴住,对上一代自己要有责任,对下一代,不能等自己年老了,给下一代增加压力。我这样的人,总是为别人考虑的多,为自己考虑的少,最终,活成了别人,忘记了自己,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尽管我也幸运地拿到了几个薪资可观的 offer,但在权衡利弊之后,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呆着。当然也收货了一些意外彩蛋。这并非是我向现实低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抉择。既呆之,则安之。国企,虽然存在种种弊端,但也有着它独特的优势。这里拥有丰富的资源,能够为技术研发提供坚实的支撑。我所在的城市,大部分的业务基本都是煤矿类型的,很难说不和现在的公司扯上关系。这点我是深有感触。也许多年以后,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也在逐渐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机制,为像我这样的员工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既有蛋,当燃烛驱异鬼,鞠躬而尽瘁,稳而沉,沉而出。
体制内可能是温水煮蛙锅,也可能是避风港;体制外或许是修罗场,也可能是火箭发射台。如今,我选择继续留在国企,并非是放弃了对梦想的追求,而是找到了一种在现有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方式。我将积极推动国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变革,把在外面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工作中,努力为这片平静的湖面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职场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探索、不断成长。人生怎么选都会有遗憾,职业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坚定地走下去,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在平淡中创造精彩。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rgr.cn/news/97017.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邮箱:809451989@qq.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