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JVM整体结构、执行流程以及2种架构模型,你学会了吗?
JVM整体结构
- HotSpot VM 是目前市面上高性能虚拟机的代表作之一。
- 方法区和堆:多线程共享
- 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程序计数器:每个线程独有一份
- 执行引擎:包含三部分:解释器,及时编译器(后端编译器),垃圾回收器
- 它采用解释器与即时编译器并存的架构。
- 在今天,Java 程序的运行性能早已脱胎换骨,已经达到了可以和 C/C++ 程序一较高下的地步。
Java 代码执行流程
只是能生成被 Java 虚拟机所能解释的字节码文件,那么理论上就可以自己设计一套代码了
解释器:保证相应时间,负责解释执行的速度
JIT编译器:负责编译的性能,针对字节码指令,热点代码,放在方法区缓存起来,下次遇见直接变成二进制指令
JVM 的架构模型
Java 编译器输入的指令流基本上是一种基于栈的指令集架构,另外一种指令集架构则是基于寄存器的指令集架构。
具体来说:这两种架构之间的区别:
基于栈式架构
- 设计和实现更简单,适用于资源受限的系统;
- 避开了寄存器的分配难题:使用零地址指令方式分配。
- 指令流中的指令大部分是零地址指令,其执行过程依赖于操作栈。指令集更小,编译器容易实现。
- 不需要硬件支持,可移植性更好,更好实现跨平台
基于寄存器架构
- 典型的应用是 x86 的二进制指令集:比如传统的 PC 以及 Android 的 Davlik 虚拟机。
- 指令集架构则完全依赖硬件,可移植性差
- 性能优秀和执行更高效
- 花费更少的指令去完成一项操作。
- 在大部分情况下,基于寄存器架构的指令集往往都以一地址指令、二地址指令和三地址指令为主,而基于栈式架构的指令集却是以零地址指令为主
举例
同样执行2+3这种逻辑操作,其指令分别如下:
基于栈的计算流程(以Java虚拟机为例):
iconst_2 // 常量2入栈
istore_1
iconst_3 // 常量3入栈
istore_2
iload_1
iload_2
iadd //常量2/3出栈,执行相加
istore_0 // 结果5入栈
而基于寄存器的计算流程
mov eax,2 //将eax寄存器的值设为
1add eax,3 //使eax寄存器的值加3
字节码反编译
我们编写一个简单的代码,然后查看一下字节码的反编译后的结果
public class StackStru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i = 2 + 3;}
}
然后我们找到编译后的 class 文件,使用下列命令进行反编译
javap -v(verbose) StackStruTest.class
得到的文件为:
public static void main(java.lang.String[]);descriptor: ([Ljava/lang/String;)Vflags: ACC_PUBLIC, ACC_STATICCode:stack=2, locals=4, args_size=10: iconst_21: istore_12: iconst_33: istore_24: iload_15: iload_26: iadd7: istore_38: returnLineNumberTable:line 9: 0line 10: 2line 11: 4line 12: 8LocalVariableTable: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0 9 0 args [Ljava/lang/String;2 7 1 i I4 5 2 j I8 1 3 k I
总结
由于跨平台性的设计,Java 的指令都是根据栈来设计的。
不同平台 CPU 架构不同,所以不能设计为基于寄存器的。
优点是跨平台,指令集小,编译器容易实现
缺点是性能下降,实现同样的功能需要更多的指令。
时至今日,尽管嵌入式平台已经不是 Java 程序的主流运行平台了(准确来说应该是 HotSpotVM 的宿主环境已经不局限于嵌入式平台了),那么为什么不将架构更换为基于寄存器的架构呢?
总结:因为已经够用了
栈
- 跨平台性
- 指令集小
- 指令多
- 执行性能比寄存器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