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2024 “华为杯”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E题)深度剖析|高速公路应急车道启用建模|数学建模完整代码+建模过程全解全析

当大家面临着复杂的数学建模问题时,你是否曾经感到茫然无措?作为202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O奖得主,我为大家提供了一套优秀的解题思路,让你轻松应对各种难题!
CS团队倾注了大量时间和心血,深入挖掘解决方案。通过拥堵模型建立,优化理论,规则引擎设计、最优监控点布局等算法,设计了明晰的项目,团队努力体现在每个步骤,确保方案既创新又可行,为大家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洞见噢~

让我们来看看研赛(E题)!
完整内容可以在文章末尾领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问题一

  1. 某路段(长度约5000m,行车道2+应急车道1)上有四个视频观测点(见示意图1)。请基于该路段四个视频数据解决如下问题:
    (1) 针对题目提供的数据,统计四个观测点的交通流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更精细的统计可以更有利于未来建模);

这个部分要求对交通流参数(如流量、密度、速度等)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四个视频观测点的数据来统计交通流参数(流量、密度、速度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下是详细的建模步骤。

1. 数据准备

从提供的视频数据中提取相关信息,包括每个观测点在特定时间段内通过的车辆数、车流速度等。为便于分析,假设我们每分钟提取一次数据。

2. 定义交通流参数

  • 流量(Flow, Q Q Q:指在某时刻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点的车辆数。流量可以表示为:
    Q = N t Q = \frac{N}{t} Q=tN
    其中, N N N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数, t t t是时间(通常为1分钟)。

  • 密度(Density, K K K:指在某时刻某处单位长度内的车辆数,可以表示为:
    K = N L K = \frac{N}{L} K=LN
    其中, L L L是该段路的长度(以米为单位)。

  • 速度(Speed, V V V:指某时刻通过某点的车流速度,计算方式为:
    V = Q K V = \frac{Q}{K} V=KQ

3. 统计分析

以下步骤为具体的统计方法:

3.1 数据提取

使用提供的Python程序读取每个视频数据,提取每分钟的车辆数量。统计得到的车辆数量是 N t N_t Nt,其中 t t t表示时间(分钟)。

3.2 计算流量、密度和速度

对于每个观测点,利用已提取的数据逐分钟计算流量、密度和速度。可以生成一个时间序列,例如:

  • 流量序列: Q ( t ) = N t 1 Q(t) = \frac{N_t}{1} Q(t)=1Nt
  • 密度序列: K ( t ) = N t 5000 m K(t) = \frac{N_t}{5000 \text{ m}} K(t)=5000 mNt (假设整个段长为5000 m,注意单位的转换)
  • 速度序列:使用上述公式 V ( t ) = Q ( t ) K ( t ) V(t) = \frac{Q(t)}{K(t)} V(t)=K(t)Q(t)
3.3 数据可视化

利用Python的matplotlib或seaborn库,将流量、密度和速度的数据可视化,观察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假设N_time是所有观测点在每分钟内的车辆数的列表
# N_data = { 'point1': N_time_1, 'point2': N_time_2, ... }
# 这里可以添加计算流量、密度和速度的逻辑。# 生成流量、密度和速度曲线
plt.figure(figsize=(12, 6))# 交通流量
plt.subplot(3, 1, 1)
plt.plot(time_series, flow_series, label='Flow (vehicles/min)', color='blue')
plt.title('Traffic Flow over Time')
plt.xlabel('Time (min)')
plt.ylabel('Flow (vehicles/min)')
plt.legend()# 交通密度
plt.subplot(3, 1, 2)
plt.plot(time_series, density_series, label='Density (vehicles/km)', color='green')
plt.title('Traffic Density over Time')
plt.xlabel('Time (min)')
plt.ylabel('Density (vehicles/km)')
plt.legend()# 交通速度
plt.subplot(3, 1, 3)
plt.plot(time_series, speed_series, label='Speed (km/h)', color='red')
plt.title('Traffic Speed over Time')
plt.xlabel('Time (min)')
plt.ylabel('Speed (km/h)')
plt.legend()plt.tight_layout()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结果分析

通过可视化的结果,可以观察到不同时间段内流量、密度、速度的变化情况。这为后续建立拥堵模型和实时预警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5. 结论

根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交通流量、密度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将为后续的问题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进行交通流模型建立和应急车道启用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四个视频观测点的交通流数据进行分析,以统计交通流参数(流量、密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分析步骤和相关的公式。

1. 交通流参数定义

  • 流量 ( Q Q Q):特定时间内通过观测点的车辆数(单位:辆/小时)。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Q ( t ) = N ( t ) Δ t Q(t) = \frac{N(t)}{\Delta t} Q(t)=ΔtN(t)
    其中, N ( t ) N(t) N(t)是时间 t t t内通过某一点的车辆总数, Δ t \Delta t Δt是时间间隔(例如,可以是1小时)。

  • 密度 ( K K K):某时刻单位长度内的车辆数(单位:辆/km)。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K ( t ) = N ( t ) L K(t) = \frac{N(t)}{L} K(t)=LN(t)
    其中, L L L是测量的长度(例如,5000米=5公里)。

  • 速度 ( V V V):单位时间内车辆通过一定距离的速度(单位:km/h)。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V ( t ) = Q ( t ) K ( t ) V(t) = \frac{Q(t)}{K(t)} V(t)=K(t)Q(t)

2. 数据整理与分析步骤

  1. 数据读取:根据提供的数据读取视频数据,提取车辆出入时间并统计车辆数。这可以通过图像处理和视频分析技术实现,如背景减除和轮廓检测。

  2. 流量计算

    • 在每个观测点上,计算每个时间段内通过的车辆数,进而得到流量的时间序列数据。
  3. 密度计算

    • 根据相应的流量数据和观看长度,计算流量对应的密度。
  4. 速度计算

    • 使用流量和密度的关系公式计算速度。
  5. 时间序列分析

    •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工具(如滑动平均、季节性分解等)对流量、密度和速度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索它们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 统计分析示例

  • 流量统计:针对4个观测点的流量,我们可能会得到如下统计结果:
    Q ( t ) avg = 1 N ∑ i = 1 N Q i ( t ) Q(t)_{\text{avg}} = \frac{1}{N} \sum_{i=1}^{N} Q_i(t) Q(t)avg=N1i=1NQi(t)

  • 密度分析:密度可以展示车流的拥挤程度,例如,可以绘制密度和时间的变化曲线,以捕捉到某些高峰期。

  • 速度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可以提出对交通流的实时监测以及高峰期的判断。

4. 见解

通过这些统计分析,我们可以获取以下独特见解:

  1. 高峰与低谷识别:确定交通流量的高峰值和低谷期,可以帮助做出更好的交通管理决策。

  2. 模式识别:长期收集的数据可以用于识别特定时段的交通模式,以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变化。

  3. 拥堵预警机制:通过密度和流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可以设定阈值,及时预警即将发生的拥堵状态,为应急车道的启用提供数据依据。

  4. 决策支持:上述交通流参数的分析结果为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制定相应的交通疏导措施和应急车道的合理使用策略。
    为了统计四个观测点的交通流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需要首先定义流量、密度和速度这些基本的交通流参数,并给出相应的数学公式。

流量(Flow, Q)

流量可以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点的车辆数。其计算公式为:
Q ( t ) = N ( t ) Δ t Q(t) = \frac{N(t)}{\Delta t} Q(t)=ΔtN(t)
其中, N ( t ) N(t) N(t)表示在时刻 t t t通过观测点的车辆数, Δ t \Delta t Δt表示时间间隔(单位:秒)。

密度(Density, K)

密度是指单位长度内的车辆数。它可以由以下公式计算:
K ( t ) = N ( t ) L K(t) = \frac{N(t)}{L} K(t)=LN(t)
其中, L L L表示某段路段的长度(单位:米), N ( t ) N(t) N(t)同样表示在时刻 t t t通过观测点的车辆数。

速度(Speed, V)

速度可以表示为流量与密度的关系,由下式得出:
V ( t ) = Q ( t ) K ( t ) (当  K ( t ) > 0 时) V(t) = \frac{Q(t)}{K(t)} \quad \text{(当 } K(t) > 0 \text{ 时)} V(t)=K(t)Q(t)( K(t)>0 )

统计分析步骤

  1. 数据预处理:从四个观测点的视频数据中提取车辆数,首先需要对视频进行处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如目标检测或计数)来计算每个时间段内通过观测点的车辆数 N ( t ) N(t) N(t)

  2. 计算流量、密度和速度

    • 对于每个观测点,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 Δ t \Delta t Δt,计算流量 Q ( t ) Q(t) Q(t)
    • 计算密度 K ( t ) K(t) K(t),使用相同的 N ( t ) N(t) N(t)值,并根据适用的段长度 L L L
    • 利用流量和密度的关系来计算速度 V ( t ) V(t) V(t)
  3. 时间序列分析:将所得的流量、密度和速度值按时间序列统计,观察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结果可视化

通过可视化工具(如Matplotlib),展示流量、密度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便直观分析其变化规律。

总结

以上定义与公式为理解和分析交通流参数提供了基础。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出高峰期、低峰期以及潜在的拥堵情况,从而为后续的拥堵模型和应急车道启用规则打下基础。
为了统计四个观测点的交通流参数(流量、密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我们可以利用提供的视频监控数据。以下是一个基本的Python代码示例,使用OpenCV库来分析视频并计算交通流参数。假设每个视频文件夹中都有相应的数据文件。

请确保将OpenCV和其他相关库安装在你的Python环境中。例如,通过以下命令安装OpenCV:

pip install opencv-python numpy pandas

以下是统计交通流参数的代码示例: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os# 设置视频监控点文件夹路径
video_dirs = ['32.31.250.103', '32.31.250.105', '32.31.250.107', '32.31.250.108']# 存储每个监测点的交通流参数
data = {}# 遍历每个视频监测点的文件夹
for video_dir in video_dirs:# 假设每个文件夹中有一个视频文件video_path = os.path.join(video_dir, 'video.mp4')   # 实际文件名需根据提供的数据修改cap = cv2.VideoCapture(video_path)# 计算所需参数frame_count = 0vehicle_count = 0flow_rate = []while cap.isOpened():ret, frame = cap.read()if not ret:break# 统计帧数frame_count += 1# 这里可以加入车辆检测算法(如Yolo, Haar cascades等)来判断有多少车辆经过# 例如:假设vehicle_detected()是一个检测函数,返回该帧中的车辆数量# vehicle_count_frame = vehicle_detected(frame)# vehicle_count += vehicle_count_frame# 假设每 1s 计算一次流量if frame_count % 30 == 0:  # 假设30帧对应 1s# 根据车辆数量更新流量和其他参数flow_rate.append(vehicle_count / 1)  # 车辆数量 / 时间(秒)# 重置车辆计数vehicle_count = 0cap.release()# 假设流量 (flow_rate) 列表现在包含每一秒的流量# 可以进一步统计密度、速度等density = np.array(flow_rate) / 2  # 假设2条车道speed = np.array(flow_rate) / density  # 速度计算,注意防止除以零的情况# 统计结果整理见完整版

注意事项:

  1. 要使用的车辆检测方法需要实现适合于特定场景的算法。
  2. 确保视频路径和文件名正确。
  3. 代码中涉及的车辆检测函数vehicle_detected(frame)需根据实际算法框架实现。
  4. 可能需要根据监测点的实际情况调整帧率(例如30帧为1秒的假设)。
  5. 本代码假设每条车道在流量计算中是均匀的,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问题二

第二个问题是:“建立交通流拥堵模型,利用交通流在四个观测点的基本参数(车流密度、流量、速度等)以及道路情况(两行车道),给出从第三点到第四点之间路段可能(没有拥堵之前)出现持续(比如持续时间半小时)拥堵状态的实时预警(比如拥堵10分钟前预警)及依据。”
为了建立交通流拥堵模型,我们主要关注从第三个观测点到第四个观测点之间的交通流参数,包括车流密度、流量、和速度。具体的建模过程如下:

1. 交通流参数定义

  • 流量 ( Q Q Q):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点的车辆数,通常以车辆/小时为单位。
  • 密度 ( K K K):单位长度内的车辆数,通常以车辆/km为单位。
  • 速度 ( V V V):车辆通过某点的平均速度,通常以 km/h 为单位。

2. 基础关系

这些交通参数之间存在以下关系,通过基本的物理关系可以表示为:

Q = K ⋅ V Q = K \cdot V Q=KV

其中 Q Q Q 是流量, K K K 是密度, V V V 是速度。

3. 拥堵状态的判断

在高速公路上,一般情况下,如果交通密度达到某个临界值 K c K_c Kc 则会出现拥堵。我们可以设定一个临界流量 Q c Q_c Qc 当密度达到此临界值时判断为可能拥堵。

如果密度 K K K 在观察到的参数中持续超过了 K c K_c Kc 一定的时间(例如半小时),且流量持续降低,表明潜在的拥堵状态。

4. 实时预警模型

为了进行实时预警,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监测系统,设定以下预警条件:

  1. 设定阈值

    • 设定临界流量 Q c Q_c Qc 和临界密度 K c K_c Kc,例如:
      • Q c = 3000 Q_c = 3000 Qc=3000 车辆/小时
      • K c = 30 K_c = 30 Kc=30 车辆/km
  2. 实时监控
    通过视频数据实时获取第三观测点和第四观测点的流量、密度和速度。

  3. 判断条件
    当以下条件满足时,我们可以认为即将出现拥堵,并给出预警:

    • 如果 K ( t ) > K c K(t) > K_c K(t)>Kc 持续时间 T s ≥ 30 T_s \geq 30 Ts30 分钟
    • Q ( t ) < Q c Q(t) < Q_c Q(t)<Qc
  4. 提前预警时间
    对于拥堵的提前预警,在拥堵即将发生的10分钟前,通过观察之前5-10分钟的流量和密度统计判断是否需要发布告警。例如,可以监控流量和密度的变化速率,如果:

    • d K d t > 0 \frac{dK}{dt} > 0 dtdK>0 d Q d t < 0 \frac{dQ}{dt} < 0 dtdQ<0 说明密度增加而流量减少,预警可以提前发布。

5. 数学模型总结

  • 确定模型参数 K c K_c Kc, Q c Q_c Qc
  • 设定监测条件,即流量与密度的实时阈值。
  • 实时评估车辆流量、密度,及其变化。

使用条件表达及时间序列监控结合数据分析,可以构建出有效的实时预警模型,防止重大拥堵的发生。

6. 模型示意

假设我们监测到第 n n n 时刻的数据:

  • K n K_n Kn:第 n n n 时刻密度
  • Q n Q_n Qn:第 n n n 时刻流量

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发出预警:

{ K n > K c Q n < Q c 且  T ≥ 30 分钟 \begin{cases} K_n > K_c \\ Q_n < Q_c \\ \text{且} \ T \geq 30 \ \text{分钟} \end{cases} Kn>KcQn<Qc T30 分钟

7. 结论

以上模型建立了基于交通流参数的实时预警系统,为高速公路管理方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分析实时数据,优化拥堵预警机制,从而在高峰时段有效利用应急车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建立交通流拥堵模型并进行实时预警,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交通流的基本参数(车流密度、流量、速度等)和道路情况来预测从第三个观测点到第四个观测点之间即将可能出现的拥堵情况。以下是我们可以采用的步骤和相关的数学模型。

1. 交通流参数分析

首先,我们定义以下交通流参数:

  • D D D: 车流密度 (车辆/km)
  • Q Q Q: 车流量 (车辆/h)
  • V V V: 平均速度 (km/h)

根据交通流的基本关系,我们有以下基本公式:

Q = D ⋅ V (1) Q = D \cdot V \tag{1} Q=DV(1)

2. 拥堵状态的识别

为了识别拥堵状态,我们需要定义一个阈值(例如,车流密度的临界值 D c D_c Dc),当车流密度达到或超过该阈值时,我们可认为路段发生了拥堵。 根据交通理论,当车流密度接近饱和状态时,车辆速度会开始明显下降。我们可以建立速率与密度关系的基本模型,如下:

V = V f ( 1 − D D j ) (2) V = V_f \left(1 - \frac{D}{D_j}\right) \tag{2} V=Vf(1DjD)(2)

其中:

  • V f V_f Vf: 自由流速度 (km/h)
  • D j D_j Dj: 饱和密度,即车辆饱和时的密度 (车辆/km)

3. 实时预警机制

为了给出实时预警,我们可以基于数据流的变化速率(如车流密度的变化)来进行预测。我们假设使用一个滑动窗口的方法来处理流量数据,检测其变化趋势:

定义定时周期为 T T T,我们可以在每个时刻 t t t 计算密度的变化率 Δ D Δ t \frac{\Delta D}{\Delta t} ΔtΔD:

Δ D Δ t = D ( t ) − D ( t − T ) (3) \frac{\Delta D}{\Delta t} = D(t) - D(t-T) \tag{3} ΔtΔD=D(t)D(tT)(3)

如果 Δ D Δ t > ϵ \frac{\Delta D}{\Delta t} > \epsilon ΔtΔD>ϵ (此处 ϵ \epsilon ϵ 是一个预设正值),说明车流密度正在上升,这可能预示着将来也可能出现拥堵。设定一个预警阈值 T a l e r t T_alert Talert,我们可以实现:

  • 当检测到密度上升且达到预警阈值(如 D ( t ) ≥ D c D(t) \geq D_c D(t)Dc)时,发出拥堵预警,并且根据预计的达到拥堵极限的时间,推算出具体的时间窗口。

4. 拥堵持续时间估计

如果预计拥堵状态持续半小时以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估算达到拥堵的时间:

t c o n g e s t i o n = D c − D ( t ) Δ D Δ t (4) t_{congestion} = \frac{D_c - D(t)}{\frac{\Delta D}{\Delta t}} \tag{4} tcongestion=ΔtΔDDcD(t)(4)

5. 实时预警示例

例如,设定在 D c = 30 D_c = 30 Dc=30 车辆/km 和某一时刻 D ( t ) = 25 D(t)=25 D(t)=25 车辆/km,并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数据得出 Δ D Δ t = 1 \frac{\Delta D}{\Delta t} = 1 ΔtΔD=1 车辆/km/min。我们算出:

t c o n g e s t i o n = 30 − 25 1 = 5 min t_{congestion} = \frac{30 - 25}{1} = 5 \text{ min} tcongestion=13025=5 min

这表示如果密度继续按当前速率上升,我们将在5分钟后达到拥堵状态,此时可以进行10分钟之前的预警。

结论

通过上述建立的交通流拥堵模型及其预警机制,管理部门能够实时监控交通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启动应急车道,显著提高应对高速公路拥堵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为了建立交通流拥堵模型,并给出从第三点到第四点之间路段可能出现持续拥堵状态的实时预警,我们需要首先定义交通流模型的基本参数,然后利用这些参数推导出堵塞的状态。

1. 定义交通流参数

假设我们以时间间隔 Δ t \Delta t Δt 来进行分析。定义如下参数:

  • q ( t ) q(t) q(t): 某时刻 t t t 通过某一点的流量(单位:车辆/时间)
  • k ( t ) k(t) k(t): 某时刻 t t t 在单位长度内的车辆密度(单位:车辆/公里)
  • v ( t ) v(t) v(t): 某时刻 t t t 的平均车速(单位:公里/小时)
  • L L L: 高速公路的长度(单位:米), 在本题中 L = 5000 m L = 5000 \text{ m} L=5000 m
  • N N N: 该路段的车速临界值,通常取决于交通法规(例如 N = 120 km/h N = 120 \text{ km/h} N=120 km/h

在理想情况下,流量、密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基本方程表示:

q ( t ) = k ( t ) ⋅ v ( t ) q(t) = k(t) \cdot v(t) q(t)=k(t)v(t)

2. 拥堵状态的定义

根据交通流理论,可以通过以下条件来定义交通拥堵状态。通常情况下,交通在以下任一种情况下被认为是拥堵的:

  1. 流量阈值:当流量 q ( t ) q(t) q(t) 超过某一阈值 q max q_{\text{max}} qmax 时,可能会导致拥堵。例如,假设 q max q_{\text{max}} qmax 可由以下公式给出:

    q max = k jam ⋅ v free q_{\text{max}} = k_{\text{jam}} \cdot v_{\text{free}} qmax=kjamvfree

    其中 k jam k_{\text{jam}} kjam 是饱和密度(单位:车辆/公里), v free v_{\text{free}} vfree 是自由流速(通常为 v ( t ) v(t) v(t) 的最大值)。

  2. 密度阈值:当密度 k ( t ) k(t) k(t) 超过压制密度 k crit k_{\text{crit}} kcrit 时,交通流将变得拥堵,通常可以取 k crit k_{\text{crit}} kcrit k max k_{\text{max}} kmax 的某个比例,例如 k crit = 0.9 k max k_{\text{crit}} = 0.9k_{\text{max}} kcrit=0.9kmax

3. 拥堵预警模型

为了给出实时的预警机制,我们可以设置如下的模型:

  • 通过传感器收集实时数据,计算动态流量和密度:

    • 每隔固定时间 Δ t \Delta t Δt 更新一次 q ( t ) q(t) q(t) k ( t ) k(t) k(t) v ( t ) v(t) v(t)
  • 设定一个预警时间窗,假设为 T warn = 10 分钟 = 600 秒 T_{\text{warn}} = 10 \text{ 分钟} = 600 \text{ 秒} Twarn=10 分钟=600 

  • 通过滑动窗口(例如 T sample = 30 分钟 T_{\text{sample}} = 30 \text{ 分钟} Tsample=30 分钟)来监测交通状态,在 T sample T_{\text{sample}} Tsample 内对流量和密度进行平均:

    • 如果 ∃ t ∈ [ T now , T now + T warn ] \exists t \in [T_{\text{now}}, T_{\text{now}} + T_{\text{warn}}] t[Tnow,Tnow+Twarn],使得:

    q ( t ) > q max 或 k ( t ) > k crit q(t) > q_{\text{max}} \quad \text{或} \quad k(t) > k_{\text{crit}} q(t)>qmaxk(t)>kcrit

    则发出拥堵预警。

4. 实时预警的依据

实时的预警依据可以通过设定一个动态计算的报警函数来实现:

Alert ( t ) = { 1 , if  q ( t ) > q max or  k ( t ) > k crit 0 , otherwise \text{Alert}(t) = \begin{cases} 1, & \text{if } q(t) > q_{\text{max}} \text{ or } k(t) > k_{\text{crit}} \\ 0, & \text{otherwise} \end{cases} Alert(t)={1,0,if q(t)>qmax or k(t)>kcritotherwise

如果 A l e r t ( t ) = 1 Alert(t) = 1 Alert(t)=1 在某一时刻触发,建议向常规行驶的车辆发布警报,提前做好拥堵的准备。

5. 综合总结

此模型通过实时监测流量和密度改变,在拥堵状态来临之前,提供了未来 10 分钟内的报警策略。这种模型可根据实际数据来优化,确保它符合特定路段的交通流特性。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开发一个交通流拥堵模型,并利用四个观测点的数据来判断从第三点到第四点之间的路段何时可能出现持续拥堵的状态。在这个模型中,我们需要考虑车辆的流量、密度和速度等基本参数,并设定一个阈值来定义何时为“拥堵”状态,比如当车流密度超过一定值或车辆速度低于一定值时。

您可以使用以下Python代码来构建一个简单的交通流拥堵监测模型: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ime# 假设数据文件名为 "traffic_data.csv",数据格式应包含时间、流量、密度和速度列。
data_file = "traffic_data.csv"# 加载数据
data = pd.read_csv(data_file)# 定义拥堵阈值
density_threshold = 40  # 车辆/公里
speed_threshold = 25    # 公里/时# 定义检查拥堵状态的函数
def check_congestion(data):congestion_warnings = []for index in range(len(data)):current_density = data['density'][index]current_speed = data['speed'][index]# 检查当前状态是否拥堵if current_density > density_threshold or current_speed < speed_threshold:congestion_warnings.append((data['time'][index], "可能会拥堵"))return congestion_warnings# 定义实时预警时间
def real_time_warning(congestion_warnings, time_before_warning=10):warnings_to_send = []for (warning_time, message) in congestion_warnings:warning_time_dt = pd.to_datetime(warning_time) - pd.Timedelta(minutes=time_before_warning)warnings_to_send.append((warning_time_dt, message))return warnings_to_send# 执行模型
congestion_warnings = check_congestion(data)
warnings_to_send = real_time_warning(congestion_warnings)# 输出预警信息
for (warn_time, message) in warnings_to_send:print(f"预警时间: {warn_time}, 信息: {message}")

代码说明:

  1. 数据加载:假设数据保存在traffic_data.csv中,包含时间、流量、密度和速度等列。
  2. 拥堵阈值:定义了车流密度和速度的阈值,超过这些值就认为是拥堵。
  3. 检查拥堵状态:循环遍历数据框,检查每一时刻的车流密度和速度,并记录可能拥堵的时刻。
  4. 实时预警时间:定义了一个函数以计算实际的预警时间,这里设定为提前10分钟。
  5. 输出预警信息:打印出预警信息,包括时间和消息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问题三

“请利用监控数据验证所建模型的有效性。”

这要求利用已有的监控数据来检验和验证前面所建立的交通流拥堵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验证所建立的交通流拥堵模型的有效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利用视频监控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和验证。

1. 数据预处理

首先,从每个观测点的视频监控数据中提取流量、密度和速度等交通流参数。具体步骤包括:

  • 流量 Q t Q_t Qt): 通过监控数据计算在时间 t t t内经过某一观测点的车辆数量。

    Q t = n t Q_t = n_t Qt=nt

    其中, n t n_t nt表示在时间 t t t内经过某观测点的车辆数。

  • 密度 K t K_t Kt): 可以通过流量和速度计算得出,密度为单位长度内的车辆数。

    K t = Q t V t K_t = \frac{Q_t}{V_t} Kt=VtQt

    其中, V t V_t Vt表征在时间 t t t时刻观察到的车辆速度。

  • 速度 V t V_t Vt): 通常可以通过视频监测瞬时速度或平均速度来获取。

2. 模型输出与实时预警

根据建立的交通流拥堵模型,输入提取的交通流数据(流量、密度和速度)来计算预警条件。我们可以定义模型的输出参数:

  • 拥堵识别条件: 设定一个阈值(例如,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值 K c r i t i c a l K_{critical} Kcritical),如果在时间窗口内(例如, T T T分钟)观察到密度超过阈值,则认为将会发生拥堵。

    K t > K c r i t i c a l ⟹ 预警(拥堵即将发生) K_t > K_{critical} \implies \text{预警} \text{(拥堵即将发生)} Kt>Kcritical预警(拥堵即将发生)

3. 使用监控数据验证模型

  • 真实拥堵事件的标记: 从监控数据中标记实际发生拥堵的时间段,并记录其持续时间。

  • 模型预测的输出: 在上述实测数据中的相应时间段,应用拥堵模型,记录模型发出预警的时间(例如,模型提前10分钟发出预警)。

  • 结果对比: 统计模型的预警准确率,即模型成功发现拥堵事件的比率。

    准确率 = 真正例数(TP) 真正例数(TP) + 假正例数(FP) × 100 % \text{准确率} = \frac{\text{真正例数(TP)}}{\text{真正例数(TP)} + \text{假正例数(FP)}} \times 100\% 准确率=真正例数(TP+假正例数(FP真正例数(TP×100%

    • TP(真阳性): 模型正确预测的拥堵事件。
    • FP(假阳性): 模型错误预测为拥堵但实际未拥堵的时间段。

4. 性能评估

最后,可以通过不同性能指标来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 召回率: 预测出的拥堵事件中,实际发生的拥堵事件所占的比例。

    召回率 = 真正例数(TP) 真正例数(TP) + 假阴性(FN) × 100 % \text{召回率} = \frac{\text{真正例数(TP)}}{\text{真正例数(TP)} + \text{假阴性(FN)}} \times 100\% 召回率=真正例数(TP+假阴性(FN真正例数(TP×100%

  • F1-score: 精确度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可以作为综合评估指标。

    F 1 = 2 × 精确度 × 召回率 精确度 + 召回率 F1 = 2 \times \frac{\text{精确度} \times \text{召回率}}{\text{精确度} + \text{召回率}} F1=2×精确度+召回率精确度×召回率

通过这里的步骤和公式,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监控数据来验证已建立的交通流拥堵模型的准确性,从而确保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在利用监控数据验证所建模型的有效性时,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预处理

首先,从四个观测点提取交通流数据,包括流量、密度和速度。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评估模型的预测与实际情况之间的一致性。我们将数据清洗和标准化,以确保数据准确可用。

2. 决策变量的确定

设定一些关键决策变量,从而用以测量模型的预测能力与实际交通流情况的吻合度。我们定义以下几种指标:

  • T o b s T_{obs} Tobs:观测到的拥堵持续时间
  • T p r e d T_{pred} Tpred:模型预测的拥堵持续时间
  • D f l o w D_{flow} Dflow:流量差异,公式如下:

D f l o w = ∑ t ( Q o b s ( t ) − Q p r e d ( t ) ) D_{flow} = \sum_{t}(Q_{obs}(t) - Q_{pred}(t)) Dflow=t(Qobs(t)Qpred(t))

其中, Q o b s ( t ) Q_{obs}(t) Qobs(t) Q p r e d ( t ) Q_{pred}(t) Qpred(t)分别是观测时间 t t t的实际流量和模型预测流量。

3. 模型验证

利用以下关键步骤分析模型的有效性:

3.1 拥堵状态的识别

利用监控数据确定各个时间段内的拥堵状态。根据设定的拥堵阈值,比如车辆密度超过某个临界值(例如 K c r i t i c a l K_{critical} Kcritical),对每个观测点进行判断:

如果  D ( t ) > K c r i t i c a l ,则状态为拥堵 \text{如果 } D(t) > K_{critical} \text{,则状态为拥堵} 如果 D(t)>Kcritical,则状态为拥堵

其中, D ( t ) D(t) D(t)为时间 t t t的车流密度。

3.2 结合模型预测与实测数据

对比模型预测的拥堵状态与实际观测到的拥堵状态,计算准确率和召回率:

  • 准确率

A c c u r a c y = T P + T N T P + T N + F P + F N Accuracy = \frac{TP + TN}{TP + TN + FP + FN} Accuracy=TP+TN+FP+FNTP+TN

  • 召回率

R e c a l l = T P T P + F N Recall = \frac{TP}{TP + FN} Recall=TP+FNTP

其中,TP、TN、FP和FN分别为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和假阴性。

3.3 时间预警测试

验证模型能否在拥堵发生的10分钟前发出警告。比较模型发出预警的时间点与实际拥堵发生的时间点,计算预警提前量:

A d v a n c e _ a l e r t = T a c t u a l − T p r e d Advance\_alert = T_{actual} - T_{pred} Advance_alert=TactualTpred

如果 A d v a n c e _ a l e r t ≥ 10 分钟 Advance\_alert \geq 10\text{分钟} Advance_alert10分钟,证明模型有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比模型预测的拥堵时间、流量等参数与实际监控数据,分析模型在不同交通流量情况下的表现与差异。此外,识别模型在高负荷、低负荷情况下的适用性。

结论

经过上述步骤,我们能够有效验证所建立的交通流拥堵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准确率、召回率和预警时间等多维度的验证,确保模型适用于真实场景中的决策制定。需要关注模型适用性的问题,可能需对不同路段或不同流量情况下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细分与调整,以提高模型的普适性和可靠性。
要验证所建立的交通流拥堵模型的有效性,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数据预处理

首先,利用提供的视频监控数据提取各个观测点的交通流参数,包括车流密度( k k k)、流量( q q q)和速度( v v v)。可以应用以下公式:

流量 q q q 可以表示为:
q = N Δ t q = \frac{N}{\Delta t} q=ΔtN
其中, N N N 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点的车辆数量, Δ t \Delta t Δt 是观察时间段。

车流密度 k k k 可以表示为:
k = N L k = \frac{N}{L} k=LN
其中, L L L 是单位长度内的道路长度。

车流速度 v v v 可以表示为:
v = q k v = \frac{q}{k} v=kq
其中, q q q 是流量, k k k 是密度。

第二步:模型预测与实时预警

利用前述参数,通过模型对拥堵状态进行预测。假定在一定时段的车流密度、流量和速度指标下,确定可能发生的拥堵条件。我们可以设定以下条件来定义拥堵:

  1. 车流密度高于某一阈值 k c r i t i c a l k_{critical} kcritical
  2. 车流速度低于某一阈值 v c r i t i c a l v_{critical} vcritical
  3. 流量 q q q 在某一段时间内 (如30分钟) 保持不变。

假设 t 0 t_0 t0 是进行拥堵评估的时刻,如果满足以下条件:
k ( t 0 ) > k c r i t i c a l 且 v ( t 0 ) < v c r i t i c a l k(t_0) > k_{critical} \quad \text{且} \quad v(t_0) < v_{critical} k(t0)>kcriticalv(t0)<vcritical
则发出拥堵预警。

第三步:实证分析

在监控数据上应用上述模型,选取一段时间的数据作为测试集。以下是验证过程:

  1. 收集数据: 提取用于验证的时间段的车流参数。
  2. 预测验证: 对于每一个观测时间点,计算模型输出的拥堵预警,并与实际观测结果进行对比。

例如,若在实测中发现以时间间隔 t i t_i ti 进行评价和预测,构建真实数据的拥堵状态 S a c t u a l ( t i ) S_{actual}(t_i) Sactual(ti) 与模型预测的拥堵状态 S m o d e l ( t i ) S_{model}(t_i) Smodel(ti),并以混淆矩阵形式统计对比结果。

  1. 计算模型精度: 使用准确率 (Accuracy)、查准率 (Precision)、查全率 (Recall) 和F1分数等来量化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 准确率:
      A c c u r a c y = T P + T N T P + T N + F P + F N Accuracy = \frac{TP + TN}{TP + TN + FP + FN} Accuracy=TP+TN+FP+FNTP+TN
    • 查准率:
      P r e c i s i o n = T P T P + F P Precision = \frac{TP}{TP + FP} Precision=TP+FPTP
    • 查全率:
      R e c a l l = T P T P + F N Recall = \frac{TP}{TP + FN} Recall=TP+FNTP
    • F1分数:
      F 1 = 2 ⋅ P r e c i s i o n ⋅ R e c a l l P r e c i s i o n + R e c a l l F1 = 2 \cdot \frac{Precision \cdot Recall}{Precision + Recall} F1=2Precision+RecallPrecisionRecall
      其中 T P TP TP T N TN TN F P FP FP F N FN FN分别表示真正例、真负例、假正例和假负例的数量。

第四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评估和比较,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拥堵情况高度一致,则可以认为所建立的交通流拥堵模型是有效的。模型的参数选择及阈值设定可能需要根据验证结果进行微调,以提高准确性。

结论

最终,通过实测数据与模型预测的对比,量化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可以为高速公路应急车道的启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际依据。
为了验证所建立的交通流拥堵模型的有效性,您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比较模型预测值与实际监控数据之间的差异。下面是一个简单的Python示例代码,以检查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之间的一致性。

该代码假设模型的输出值已经以某种方式存储,如一个预测的拥堵状态列表(例如,1表示拥堵,0表示畅通)和实际拥堵状态(也是1或0),然后使用混淆矩阵和精度指标来评估模型的表现。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 classification_report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eaborn as sns# 假设您已经有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的数组
# 示例数据(应该用实际模型预测和实际数据替换)
predicted_states = np.array([0, 1, 1, 0, 1, 0, 1, 0])  # 模型预测的拥堵状态
actual_states = np.array([0, 1, 0, 0, 1, 0, 1, 1])      # 实际监控数据中的拥堵状态# 计算混淆矩阵
cm = confusion_matrix(actual_states, predicted_states)# 打印分类报告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actual_states, predicted_states, target_names=['畅通', '拥堵']))# 可视化混淆矩阵
plt.figure(figsize=(8, 6))
sns.heatmap(cm, annot=True, fmt='d', cmap='Blues', xticklabels=['畅通', '拥堵'], yticklabels=['畅通', '拥堵'])
plt.ylabel('实际状态')
plt.xlabel('预测状态')
plt.title('混淆矩阵')
plt.show()

代码说明:

  1. numpy 和 pandas:用于处理数据。
  2. sklearn.metrics:导入混淆矩阵和分类报告功能以评估模型的性能。
  3. matplotlib 和 seaborn:用于可视化混淆矩阵。
  4. predicted_states 和 actual_states:您需要用实际数据替换这些示例数据。这两个数组分别存储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实际的交通流状态。
  5. 混淆矩阵:展示模型预测的对比结果。
  6. 分类报告:提供准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等指标。

在应用此代码之前,请确保您安装了相应的Python库(如numpy, pandas, scikit-learn, matplotlib和seaborn)。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以确保与您的数据架构相匹配。

问题四

如何布置视频监控点,以提高第三个点到第四个点之间路段应急车道临时启用决策的科学性,同时控制成本?

这个问题要求建立一个合理的监控点布置方案,以提升紧急车道使用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考虑到成本控制。
在设计视频监控点布置方案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以提高应急车道临时启用决策的科学性并控制成本:

1. 监控需求分析

为了科学决策是否启用应急车道,我们需要采集关键的交通流参数,包括流量、车流密度和车速。特别是在第三点到第四点之间路段,监控数据需涵盖:

  • 前方流量变化情况
  • 车速情况
  • 拓宽道路交通流的影响(如果有)

2. 监控点位置选择

根据交通流特性及应急车道的启用需求,建议在以下位置布置监控点:

  • 第三点到第四点之间的关键节点:选取此路段的1/3、1/2和2/3位置布置监控点(假设距离为5000m,则监控点位置为约1666m、2500m和3333m),以便在不同的流量密度条件下实时采集数据。

  • 重要入口和出口:如果有相关的匝道或者重要的交通流入口,建议在相应位置增加监控,方便评估交通流的汇聚情况。

  • 流量变化梯度较大的绝对交通拥堵参数点:在初步分析后,选择流量变化较为明显的路段作为监控点,确保能有效捕捉到交通的密集情况。

3. 监控点数量及成本控制

  • 最小化监控点数量:利用聚类分析等技术,结合交通模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点位进行监控。例如,使用 K-means 聚类算法选择最能表征交通状态的点。

  • 视频设备类型的选择:选择成本较低但性能良好的监控设备,尽量实现视频流传输的高效和稳定,如利用IP摄像头并结合云存储降低硬件成本。

4. 数据处理与决策算法

在布置完监控后,设计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决策算法模型:

  1. 实时流量密度的计算:设定流量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K ( t ) = Q ( t ) v ( t ) K(t) = \frac{Q(t)}{v(t)} K(t)=v(t)Q(t)

其中 K ( t ) K(t) K(t) 是时刻 t t t的密度, Q ( t ) Q(t) Q(t)是时刻 t t t的流量, v ( t ) v(t) v(t)是时刻 t t t的速度。

  1. 拥堵状态的判断标准:设定车流密度阈值 K threshold K_{\text{threshold}} Kthreshold,如超过某个数值(例如 K > = 30 辆/km K >= 30\text{辆/km} K>=30/km),则发出是否启用应急车道的警报。

  2. 时延和预警机制:利用实时数据流的分析,设计如 T prepare T_{\text{prepare}} Tprepare T delay T_{\text{delay}} Tdelay的参数来确定预警时间,比如提前10分钟发布警告。如 T delay = 10 T_{\text{delay}} = 10 Tdelay=10分钟。

5. 模型验证与反馈机制

在第一段监测期之后,评估监控点设置的有效性,结合流量、密度和速度数据,进行反馈分析调整监控点设置,并运用历史数据优化模型并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结论

以上监控点布置方案和实时数据分析模型的设计,有望提升决定应急车道使用的科学性,有效控制交通流状况,并最终对缓解拥堵起到关键作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设计视频监控点布置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监控的有效性、车辆流动的特征,以及成本的控制。以下是一些改进监控布置的方法及相应的理由。

1. 监控点布置方案

建议布置的监控点
  • 路段特征分析

    • 在高速公路的某些关键区域(如匝道、桥梁入口、或交通流量变化较大的地段)设置监控点,以便及时捕捉交通流的动态变化。
  • 监控点数量设计

    • 结合数据分析和模拟,建议布置5到6个监控点。可以在现有点位的基础上,增加1-2个,分别设置在第3点到第4点之间的区域,以实时监测流量、密度和速度的变化。
监控的具体位置
  • 设置监控点1(P1):第3点前方300-500m
  • 设置监控点2(P2):在第3点附近
  • 设置监控点3(P3):跟随第3点向第4点延伸200-300m
  • 设置监控点4(P4):在第4点附近
  • 额外监控点(P5):设置在第4点前方500m,监测进入第4点的交通流情况

2. 成本控制策略

  • 采用可调节监控方案:选用可移动监控设备,以不同时间段或突发情况进行调整。而今很多监控设备具备无线传输的能力,进一步减少布置和维护成本。
  • 区域性集中监控:如可设定汇聚流量的智能传感器,只在高峰时段或可预见的瓶颈区域实时开启视频监控,用以控制固定监控的支出。

3. 数据处理及决策提升

  • 实时数据分析:收集并分析监控点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模型,进行交通流量、密度及速度的实时预测与异常检测。通过历史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或时间序列模型,加深对指定路段交通流特征的理解。

  • 拥堵预警模型:结合数学模型,可通过监控点记录的参数(流量 Q Q Q, 密度 K K K, 速度 V V V)评估交通状态。如基于数理逻辑的拥堵状态定义:

    拥堵判断条件: if  K > K t h r e s h o l d or  Q < Q c r i t i c a l then 预警 \text{拥堵判断条件: if } K > K_{threshold} \text{ or } Q < Q_{critical} \text{ then } \text{预警} 拥堵判断条件: if K>Kthreshold or Q<Qcritical then 预警

    其中, K t h r e s h o l d K_{threshold} Kthreshold Q c r i t i c a l Q_{critical} Qcritical 是根据历史统计数据设定的阈值。

结论

通过优化监控点的布置,不仅可以提高应急车道临时启用决策的科学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实时监控与数据整合使得管理部门可有效预判拥堵事件,并根据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提高高速公路整体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为了提升第三点到第四点之间路段应急车道临时启用决策的科学性,同时控制成本,我们可以基于交通流模型和实时数据分析方法设计一个合理的监控点布置方案。以下是构建监控点布置方案的步骤与考虑因素:

1. 确定监控点的基本原则

  • 覆盖全面性:监控点需要能够覆盖到可能出现拥堵的关键路段,尤其是在交通流密集和可能形成瓶颈的地方,如车道交汇处、匝道入口和突发的交通流变化区域。
  • 实时性:监控点应能实时采集交通流数据,以便于对实时交通流状态进行分析和预警。
  • 成本效益:在布置监控设备时,需要考虑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成本,选择合理的位置以保证效率的同时控制成本。

2. 监控点布置方案

我们建议在以下几个位置布置监控点:

  • 监控点1(A点):位于第三点到第四点之间最初的~1000m处,用于监测该路段的交通流入情况。
  • 监控点2(B点):位于路段中间,约2500m处,用于监测交通流的核心区域。
  • 监控点3(C点):靠近第四点的~4000m处,捕捉进入第四点之前的交通流密度与流量信息。
  • 监控点4(D点):在靠近将要入匝道或桥梁的区域,用于监测可能形成瓶颈的交通流。

3. 交通流量的预测与决策

监控点布置后,我们可以利用收集到的流量、密度和速度数据来建立交通流模型,以做出是否启用应急车道的决策。模型可基于连续性方程和流量-密度关系来建立:

  • 交通流量的关系: $ Q = K \cdot V$
  • 其中:
    • Q Q Q 是流量(某时刻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点的车辆数),
    • K K K 是密度(某时刻某处单位长度内的车辆数),
    • V V V 是速度(单位时间内经过该点的平均速度)。

4. 实时决策规则

基于监控点获得的数据,通过设定阈值进行实时决策:

  • 设定最大流量阈值 Q m a x Q_{max} Qmax 和最小速度阈值 V m i n V_{min} Vmin
  • 如果在监控点1、2、3中任一监控点的流量超过阈值或其速度低于阈值,触发应急车道启用的决策。

5. 控制成本

  • 优选监控设备以保持高性价比,例如选择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考虑它们的维护费用和数据传输费用。
  • 根据实际交通流量状况,定期评估监控点布局的必要性,如在交通流量减少时,可适当减少旨在节约成本。

结论

通过合理布置4个监控点,并结合实时数据分析与交通流模型,我们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判断是否启动应急车道,同时在成本管理上做到最优化。
为了提高第三个点到第四个点之间路段应急车道临时启用决策的科学性并控制成本,监控点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覆盖关键区域:选择监控点应涵盖可能发生交通流瓶颈、交通密度增加、以及车流速度下降的区域。例如,应优先考虑在路段的入口、出口、以及交通流量较大的交汇处设置监控点。

  2. 合理间距:监控点之间应保持合理的间距,以便能够及时监测到交通流变化情况。根据道路长度和流量,间距可以设置为500米至1000米。

  3. 实时数据传输:监控设备应具备无线传输功能,可以实时上传监控视频和交通流数据,以便于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模型使用。

  4. 成本控制:在布置监控点时,选择成本较低的设备,并根据交通流量和交通状态动态调整监控点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监控支出。

  5.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基于以上原则,以下是一个简单的Python代码示例,该代码对监控点的布局进行了建模,以提高应急车道启用的决策科学性。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假定路段长度为5000m
road_length = 5000# 设定监控点间距
spacing = 500  # 500米设定监控点间距
num_points = int(road_length / spacing) + 1  # 计算监控点数量# 监控点位置
monitoring_points = np.linspace(0, road_length, num_points)# 生成监控点的覆盖范围(假设监控范围为±250米)
coverage_range = 250
coverage_start = monitoring_points - coverage_range
coverage_end = monitoring_points + coverage_range# 可视化监控点及其覆盖范围
plt.figure(figsize=(12, 6))
plt.plot(monitoring_points, np.zeros_like(monitoring_points), 'ro', label='Monitoring Points')
plt.fill_between(coverage_start, -0.1, 0.1, color='grey', alpha=0.5, label='Coverage Area')
plt.fill_between(coverage_end, -0.1, 0.1, color='grey', alpha=0.5)
plt.title('Monitoring Points Layout on Highway Section')
plt.xlabel('Position on Road (meters)')
plt.yticks([])
plt.xlim(0, road_length)
plt.grid(True)
plt.legend()
plt.show()

代码说明:

  • 该代码首先设定了道路长度和监控点之间的间距,然后计算出监控点的位置。
  • 监控点的覆盖范围假定为±250米,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出监控点及其覆盖区域。
  • 该布局能够确保路段内的关键区域得到监控,为应急车道使用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更多内容具体可以看看我的下方名片!里面包含有研赛一手资料与分析!
另外在赛中,我们也会陪大家一起解析研赛的一些方向
关注 CS数模 团队,数模不迷路~


http://www.mrgr.cn/news/31698.html

相关文章:

  • 多轮对话中让AI保持长期记忆的8种优化方式篇
  • Linux---常用shell脚本
  • 蓝桥杯——数组
  • Python学习26天
  • 【软考】系统架构设计师-计算机系统基础(3):嵌入式系统
  • 大数据新视界 -- 大数据大厂之 Impala 存储格式转换:从原理到实践,开启大数据性能优化星际之旅(下)(20/30)
  • 高校心理辅导系统:Spring Boot技术实现指南
  • linux----进程地址空间
  • 2024华为杯C题详细完整思路和视频讲解
  • 数据飞轮崛起:数据中台真的过时了吗?
  • 树莓派配置Qt+OpenCV
  • 数据结构|二叉搜索树
  • 【模板进阶】完美转发
  • 【CPU】CPU的物理核、逻辑核、超线程判断及L1、L2、L3缓存、CacheLine和CPU的TBL说明
  • Rust 运算符快速了解
  • 2024华为杯数学建模研赛F题建模代码思路文章研究生数学建模
  • thinkphp8 从入门到放弃(后面会完善用到哪里写到哪)
  • 【图文详解】什么是微服务?什么是SpringCloud?
  • Web_php_include 攻防世界
  • 6. Python 输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 【编底层原理】打开百度,输入搜索关键字,点击搜索,会发生什么,底层是如何实现的
  • PLSQL 显示行号(隔条)
  • 2024年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C题(数据驱动下磁性元件的磁芯损耗建模)思路
  • Android命令行启动settings
  • 前端框架的对比和选择
  • 快手店铺多开甜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