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斑(Airy Disk)与瑞利判据(Rayleigh criterion)
艾里斑的定义与形成
艾里斑(Airy Disk),又称艾里图样(Airy Pattern),是光通过圆形孔径发生衍射时,在焦点处形成的光斑。这一现象由英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George Biddell Airy在19世纪首次详细描述。
当一束平行光通过一个理想透镜时,根据几何光学的观点,理论上会在焦平面处形成一个点图像。然而,当点光源通过圆孔或圆屏衍射时,由于光的波动性质,光会在通过圆孔后发生衍射,从而在焦点处形成一个中心亮斑和周围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向外扩散。其中,以第一暗环为界限的中央亮斑被称为艾里斑。
艾里斑的强度分布
在光学中,傅里叶变换常用于分析光的衍射和成像过程。具体来说,光的衍射图案可以看作是光波前通过某一孔径或障碍物后的傅里叶变换结果。在极坐标系下,圆域函数的傅里叶变换是贝塞尔函数。
艾里斑的光强分布可以通过一阶第一类贝塞尔函数进行数学描述。具体来说,艾里斑的光强分布函数与 J 1 ( x ) / x J_1(x)/x J1(x)/x的平方成正比,其中 x x x是与观察角度或空间位置相关的变量。
I ( θ ) = I 0 ( 2 J 1 ( x ) x ) 2 I(\theta) = I_0 \left( \frac{2 J_1(x)}{x} \right)^2 I(θ)=I0(x2J1(x))2
其中,
- I 0 I_0 I0是中心强度;
- J 1 ( x ) J_1(x) J1(x)是一阶第一类贝塞尔函数;
- x = π d sin ( θ ) λ x = \frac{\pi d \sin(\theta)}{\lambda} x=λπdsin(θ),这里 d d d是孔径直径, θ \theta θ是相对于中心轴的角度, λ \lambda λ是光的波长。
贝塞尔函数是一类在波动问题、圆柱坐标和球坐标中的势函数、量子力学中的径向波函数等问题中常出现的特殊函数。它们满足贝塞尔微分方程,是这类方程的解。贝塞尔函数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第一类贝塞尔函数(Bessel function of the first kind),记作 J α ( x ) Jα(x) Jα(x),其中 α α α为阶数。当 α α α为整数时,如 α = 1 α=1 α=1,即得到一阶第一类贝塞尔函数 J 1 ( x ) J_1(x) J1(x)。
一阶第一类贝塞尔函数在艾里斑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描述了艾里斑中心亮斑的光强分布,还通过其零点位置确定了艾里斑的半径以及周围衍射环的位置。这种关系不仅揭示了艾里斑形成的物理机制,还为我们在光学、波动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学工具。
光学分辨率
在光学成像系统中,分辨率是指系统区分两个相邻物体的能力。在实际的光学成像系统中,艾里斑的出现会导致图像的分辨率下降,因为它限制了光学系统的分辨能力。
根据瑞利判据(Rayleigh criterion),如果两个点光源在图像平面上产生的艾里斑的中心间距小于艾里斑的第一个暗环的直径,则认为这两个点光源不能被分辨开来。这意味着两个物点的距离必须大于或等于艾里斑直径的一半,才能被视为可分辨的。
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可以通过计算艾里斑的第一暗环的半径来确定,这个半径被称为艾里斑的半角宽度。在理想情况下,如果两个物点产生的艾里斑的中心之间距离小于艾里斑的半角宽度,那么这两个物点就无法被分辨开。因此,艾里斑的存在决定了光学系统的最高分辨率。艾里斑的第一个暗环对应的半角宽度(half-angle width)可以用来量化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艾里斑的第一个暗环出现在 J 1 ( x ) J_1(x) J1(x)首次过零点的位置。这个过零点的位置大约在 x = 3.8317 x = 3.8317 x=3.8317,这是第一阶贝塞尔函数的第一个零点。由此可以得到半角宽度 θ A \theta_A θA的计算公式:
θ A = arcsin ( 3.8317 λ π d ) ≈ 1.22 λ d \theta_A = \arcsin \left( \frac{3.8317 \lambda}{\pi d} \right) \approx 1.22 \frac{\lambda}{d} θA=arcsin(πd3.8317λ)≈1.22dλ
这里用了近似值 arcsin ( 3.8317 / ( π d ) ) ≈ 1.22 λ / d \arcsin(3.8317 / (\pi d)) \approx 1.22 \lambda / d arcsin(3.8317/(πd))≈1.22λ/d,这是因为对于小角度, arcsin ( x ) ≈ x \arcsin(x) \approx x arcsin(x)≈x。
半角宽度(最小分辨角) θ A θ_A θA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θ A = 1.22 λ d θ_A = 1.22 \frac{\lambda}{d} θA=1.22dλ
其中,
- λ \lambda λ是光的波长;
- d d d是孔径的直径。
波长越短,半角宽度 θ A θ_A θA越小,分辨率越高。因此,使用较短波长的光可以提高分辨率。例如,紫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短,因此使用紫外线可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
孔径越大,半角宽度 θ A θ_A θA越小,分辨率越高。因此,增大孔径直径可以提高分辨率。这就是为什么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和望远镜往往会有较大孔径的原因。
分辨率极限
根据瑞利判据,两个物点之间的距离 d d d
d = 1.22 λ L D d = 1.22 \frac{\lambda L}{D} d=1.22DλL
称为光学系统的分辨率极限。其中 L L L是物点到透镜的距离。当两个物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这个值时,光学系统将无法将它们分辨开来。物点距离透镜越远,分辨率极限 d d d也会相应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