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推荐系统Day1笔记

意义:

1. 平台方

推荐系统解决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留存用户、增加用户粘性、提高用户转化率的问题,从而达到平台商业目标增长的目的。

2. 用户

推荐系统对于用户而言,除了将平台上的需求和供给进行匹配外,还需要尽可能地提高用户的体验,但是对于一个平台来说,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非常多(产品设计、广告数量等)。

用户可分为是否有明确需求。

3. 物品

对于一个平台而言,无论是否靠平台上的物品直接盈利,其将平台上的内容与用户进行匹配的能力都是衡量平台的重要标准之一,推荐系统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平台匹配需求和供给的能力。推荐系统匹配需求和供给的能力决定了其最终的商业价值。

对比推荐和搜索

搜索和推荐都是解决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过载的手段,但是它们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同:

  1. 用户意图:搜索时的用户意图是非常明确的,用户通过查询的关键词主动发起搜索请求。对于推荐而言,用户的需求是不明确的,推荐系统在通过对用户历史兴趣的分析给用户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2. 个性化程度:对于搜索而言,由于限定的了搜索词,所以展示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是有标准答案的,所以搜索的个性化程度较低。而对于推荐来说,推荐的内容本身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所以每个人展示的内容,个性化程度比较强。
  3. 优化目标:对于搜索系统而言,更希望可以快速地、准确地定位到标准答案,所以希望搜索结果中答案越靠前越好,通常评价指标有:归一化折损累计收益(NDCG)、精确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对于推荐系统而言,因为没有标准的答案,所以优化目标可能会更宽泛。例如用户停留时长、点击、多样性,评分等。不同的优化目标又可以拆解成具体的不同的评价指标。
  4. 马太效应和长尾理论:对于搜索系统来说,用户的点击基本都集中在排列靠前的内容上,对于排列靠后的很少会被关注,这就是马太效应。而对于推荐系统来说,热门物品被用户关注更多,冷门物品不怎么被关注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所以也存在马太效应。此外,在推荐系统中,冷门物品的数量远远高于热门物品的数量,所以物品的长尾性非常明显。

两种架构

1. 系统架构设计思想是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海量和实时数据,将推荐系统按照对数据利用情况和系统响应要求出发,将整个架构分为

  1. 离线层:不用实时数据,不提供实时响应;
  2. 近线层:使用实时数据,不保证实时响应;
  3. 在线层:使用实时数据,保证实时在线服务;

离线层是计算量最大的一个部分,它的特点是不依赖实时数据,也不需要实时提供服务。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模块是:

  1. 数据处理、数据存储;
  2. 特征工程、离线特征计算;
  3. 离线模型的训练;

  1. 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进行大规模特征工程;
  2. 可以进行批量处理和计算;
  3. 不用有响应时间要求;

但是同样的,如果我们只使用用户离线数据,最大的不足就是无法反应用户的实时兴趣变化,这就促使了近线层的产生。

近线层它适合处理一些对延时比较敏感的任务,比如:

  1. 特征的事实更新计算:例如统计用户对不同type的ctr,推荐系统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特征分布不一致怎么办,如果使用离线算好的特征就容易出现这个问题。近线层能够获取实时数据,按照用户的实时兴趣计算就能很好避免这个问题。
  2. 实时训练数据的获取:比如在使用DIN、DSIN这行网络会依赖于用户的实时兴趣变化,用户几分钟前的点击就可以通过近线层获取特征输入模型。
  3. 模型实时训练: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的方法更新模型,实时推送到线上;

在线层主要承担的工作有:

  1. 模型在线服务;包括了快速召回和排序;
  2. 在线特征快速处理拼接::根据传入的用户ID和场景,快速读取特征和处理;
  3. AB实验或者分流:根据不同用户采用不一样的模型,比如冷启动用户和正常服务模型;
  4. 运筹优化和业务干预:比如要对特殊商家流量扶持、对某些内容限流、

在线层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实时性要求特别高,一般来说是几十毫秒,这就限制了我们能做的工作,很多任务往往无法及时完成,需要近线层协助我们做。


2. 算法架构是从我们比较熟悉的召回、粗排、排序、重排等算法环节角度出发的,重要的是要去理解每个环节需要完成的任务,每个环节的评价体系,以及为什么要那么设计。

算法架构的设计思想就是在实际的工业场景中,不管是用户维度、物品维度还是用户和物品的交互维度,数据都是极其丰富的,学术界对算法的使用方法不能照搬到工业界。当一个用户访问推荐模块时,系统不可能针对该用户对所有的物品进行排序,那么推荐系统是怎么解决的呢?对应的商品众多,如何决定将哪些商品展示给用户?对于排序好的商品,如何合理地展示给用户?

所以一个通用的算法架构,设计思想就是对数据层层建模,层层筛选,帮助用户从海量数据中找出其真正感兴趣的部分。

召回主要考虑的内容有:

  1. 考虑用户层面:用户兴趣的多元化,用户需求与场景的多元化:例如:新闻需求,重大要闻,相关内容沉浸阅读等等
  2. 考虑系统层面:增强系统的鲁棒性;部分召回失效,其余召回队列兜底不会导致整个召回层失效;排序层失效,召回队列兜底不会导致整个推荐系统失效
  3. 系统多样性内容分发:图文、视频、小视频;精准、试探、时效一定比例;召回目标的多元化,例如:相关性,沉浸时长,时效性,特色内容等等
  4. 可解释性推荐一部分召回是有明确推荐理由的:很好的解决产品性数据的引入。


http://www.mrgr.cn/news/90277.html

相关文章:

  • Wpf美化按钮,输入框,下拉框,dataGrid
  • 从MySQL优化到脑力健康:技术人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 分析模式应用――帐务模式03
  • 制药行业 BI 可视化数据分析方案
  • 计算机视觉核心任务
  • USB枚举过程及Linux下U盘识别流程
  • [LUA ERROR] bad light userdata pointer
  • java后端开发day13--面向对象综合练习
  • 服务器绑定 127.0.0.1 和 0.0.0.0 的区别
  • 保姆级教程Docker部署Zookeeper镜像
  • 从零开始构建强大 AI 对话系统:ollama + deepseek + open-webui 完整部署教程(Docker 版)
  • 如何本地部署DeepSeek
  • 【Docker】
  • iOS主要知识点梳理回顾-3-运行时消息机制
  • ESP32_H2(IDF)学习系列-蓝牙基础学习(上)
  • [开源]MaxKb+Ollama 构建RAG私有化知识库
  • Generate html
  • C#、.Net 中级高级架构管理面试题杂烩
  • linux_kernel驱动开发_驱动调试
  • C++STL(六)——list模拟
  • verilog练习:i2c slave 模块设计
  • 一文总结C++ STL算法库
  • android framework原生功能配置改动
  • React(三)
  • 分布式id探索
  • PromptSource官方文档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