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Redis设计与实现读书笔记

Redis设计与实现读书笔记

  • Redis设计与实现[^1]
    • 简单动态字符串
      • SDS的基础定义
      • 与C字符串的差别
        • 常数获取长度
        • 杜绝缓冲区溢出
        • 减少修改字符串时带来的内存重分配次数
        • 二进制安全
        • 函数兼容
    • 链表
      • 链表和链表节点的实现
    • 字典
      • 字典的实现
        • 哈希表定义
        • 哈希表节点定义
        • 字典定义
      • 哈希算法
      • 解决键冲突
      • rehash
      • 渐进式rehash
    • 跳跃表
      • 跳跃表节点
        • 前进指针
        • 跨度
        • 回退指针
        • 分值和成员
      • 跳跃表
    • 整数集合
      • 整数集合的实现
      • 整数升级
        • 升级带来的好处
      • 降级
    • 压缩列表

Redis设计与实现1

简单动态字符串

SDS的基础定义

代码结构示例:

struct sdshdr {//记录buf数组中已使用字节的数量//等于SDS所保存字符串的长度int len;//记录buf数组中未使用字节的数量int free;//字节数组,用于保存字符串char buf[];
};

内存描述

  • free属性的值为0,表示这个SDS没有分配任何未使用空间。
  • len属性的值为5,表示这个SDS保存了一个五字节长的字符串。
  • buf属性是一个char类型的数组,数组的前五个字节分别保存了’R’、‘e’、‘d’、‘i’、‘s’五个字符,而最后一个字节则保存了空字符’\0’。

SDS遵循C字符串以空字符结尾的惯例,保存空字符的1字节空间不计算在SDS的len属性里面,并且为空字符分配额外的1字节空间,以及添加空字符到字符串末尾等操作,都是由SDS函数自动完成的,所以这个空字符对于SDS的使用者来说是完全透明的。遵循空字符结尾这一惯例的好处是,SDS可以直接重用一部分C字符串函数库里面的函数。

与C字符串的差别

C语言使用的这种简单的字符串表示方式,并不能满足Redis对字符串在安全性、效率以及功能方面的要求,所以Redis的作者开发了SDS这种字符串数据结构

常数获取长度

因为C字符串并不记录自身的长度信息,所以为了获取一个C字符串的长度,程序必须遍历整个字符串,对遇到的每个字符进行计数,直到遇到代表字符串结尾的空字符为止,这个操作的复杂度为O(N)​。
和C字符串不同,因为SDS在len属性中记录了SDS本身的长度,所以获取一个SDS长度的复杂度仅为O(1)​。

这是属于功能和效率上的考虑,使用更加简洁高效

杜绝缓冲区溢出

因为C字符串不记录自身的长度,内存和长度担保需要手动控制,否则不小心就会导致溢出覆盖掉其他内存中存储的字符串值,安全性上是有隐患的。
与C字符串不同,SDS的空间分配策略完全杜绝了发生缓冲区溢出的可能性:当SDS API需要对SDS进行修改时,API会先检查SDS的空间是否满足修改所需的要求,如果不满足的话,API会自动将SDS的空间扩展至执行修改所需的大小,然后才执行实际的修改操作,所以使用SDS既不需要手动修改SDS的空间大小,也不会出现前面所说的缓冲区溢出问题。

这是属于安全性上的考虑

减少修改字符串时带来的内存重分配次数

为了避免c字符串的内存重新分配动态变化带来的性能损耗而设计,这应该也是SDS设计的主要原因
SDS通过未使用空间解除了字符串长度和底层数组长度之间的关联:在SDS中,buf数组的长度不一定就是字符数量加一,数组里面可以包含未使用的字节,而这些字节的数量就由SDS的free属性记录。通过未使用空间,SDS实现了空间预分配和惰性空间释放两种优化策略。

  • 空间预分配用于优化SDS的字符串增长操作:当SDS的API对一个SDS进行修改,并且需要对SDS进行空间扩展的时候,程序不仅会为SDS分配修改所必须要的空间,还会为SDS分配额外的未使用空间。
    • 如果对SDS进行修改之后,SDS的长度(也即是len属性的值)将小于1MB,那么程序分配和len属性同样大小的未使用空间,这时SDS len属性的值将和free属性的值相同。举个例子,如果进行修改之后,SDS的len将变成13字节,那么程序也会分配13字节的未使用空间,SDS的buf数组的实际长度将变成13+13+1=27字节(额外的一字节用于保存空字符)​。
    • 如果对SDS进行修改之后,SDS的长度将大于等于1MB,那么程序会分配1MB的未使用空间。举个例子,如果进行修改之后,SDS的len将变成30MB,那么程序会分配1MB的未使用空间,SDS的buf数组的实际长度将为30MB+1MB+1byte。
  • 惰性空间释放用于优化SDS的字符串缩短操作:当SDS的API需要缩短SDS保存的字符串时,程序并不立即使用内存重分配来回收缩短后多出来的字节,而是使用free属性将这些字节的数量记录起来,并等待将来使用。
二进制安全

SDS的API都是二进制安全的(binary-safe)​,所有SDS API都会以处理二进制的方式来处理SDS存放在buf数组里的数据,程序不会对其中的数据做任何限制、过滤、或者假设,数据在写入时是什么样的,它被读取时就是什么样。这也是我们将SDS的buf属性称为字节数组的原因——Redis不是用这个数组来保存字符,而是用它来保存一系列二进制数据。

通过使用二进制安全的SDS,而不是C字符串,使得Redis不仅可以保存文本数据,还可以保存任意格式的二进制数据。这是安全性和功能性上的胜利。

函数兼容

通过遵循C字符串以空字符(即/0)结尾的惯例,SDS可以在有需要时重用<string.h>函数库,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代码重复。

链表

链表和链表节点的实现

每个链表节点使用一个adlist.h/listNode结构来表示:

typedef struct listNode {// 前置节点struct listNode * prev;// 后置节点struct listNode * next;//节点的值void * value;
}listNode;

虽然仅仅使用多个listNode结构就可以组成链表,但使用adlist.h/list来持有链表的话,操作起来会更方便:

typedef struct list {//表头节点listNode * head;//表尾节点listNode * tail;//链表所包含的节点数量unsigned long len;//节点值复制函数void *(*dup)(void *ptr);//节点值释放函数void (*free)(void *ptr);//节点值对比函数int (*match)(void *ptr,void *key);
} list;

如图所示:
list图示
Redis的链表实现的特性可以总结如下:

  • 双端:链表节点带有prev和next指针,获取某个节点的前置节点和后置节点的复杂度都是O(1)​。
  • 无环:表头节点的prev指针和表尾节点的next指针都指向NULL,对链表的访问以NULL为终点。
  • 带表头指针和表尾指针:通过list结构的head指针和tail指针,程序获取链表的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的复杂度为O(1)​。
  • 带链表长度计数器:程序使用list结构的len属性来对list持有的链表节点进行计数,程序获取链表中节点数量的复杂度为O(1)​。
  • 多态:链表节点使用void*指针来保存节点值,并且可以通过list结构的dup、free、match三个属性为节点值设置类型特定函数,所以链表可以用于保存各种不同类型的值。

链表被广泛用于实现Redis的各种功能,比如列表键、发布与订阅、慢查询、监视器等。

字典

字典的实现

哈希表定义

Redis字典所使用的哈希表由dict.h/dictht结构定义:

typedef struct dictht {//哈希表数组dictEntry **table;//哈希表大小unsigned long size;//哈希表大小掩码,用于计算索引值//总是等于size-1unsigned long sizemask;//该哈希表已有节点的数量unsigned long used;
} dictht;

table属性是一个数组,数组中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指向dict.h/dictEntry结构的指针,每个dictEntry结构保存着一个键值对。size属性记录了哈希表的大小,也即是table数组的大小,而used属性则记录了哈希表目前已有节点(键值对)的数量。sizemask属性的值总是等于size-1,这个属性和哈希值一起决定一个键应该被放到table数组的哪个索引上面。

哈希表节点定义

哈希表节点使用dictEntry结构表示,每个dictEntry结构都保存着一个键值对:

typedef struct dictEntry {//键void *key;//值union{void *val;uint64_tu64;int64_ts64;} v;//指向下个哈希表节点,形成链表struct dictEntry *next;
} dictEntry;

key属性保存着键值对中的键,而v属性则保存着键值对中的值,其中键值对的值可以是一个指针,或者是一个uint64_t整数,又或者是一个int64_t整数。next属性是指向另一个哈希表节点的指针,这个指针可以将多个哈希值相同的键值对连接在一次,以此来解决键冲突(collision)的问题。

字典定义

Redis中的字典由dict.h/dict结构表示:

typedef struct dict {//类型特定函数dictType *type;//私有数据void *privdata;//哈希表dictht ht[2];// rehash索引//当rehash不在进行时,值为-1in trehashidx; /* rehashing not in progress if rehashidx == -1 */
} dict;

type属性和privdata属性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键值对,为创建多态字典而设置的:

  • type属性是一个指向dictType结构的指针,每个dictType结构保存了一簇用于操作特定类型键值对的函数,Redis会为用途不同的字典设置不同的类型特定函数。
  • 而privdata属性则保存了需要传给那些类型特定函数的可选参数。
typedef struct dictType {//计算哈希值的函数unsigned int (*hashFunction)(const void *key);//复制键的函数void *(*keyDup)(void *privdata, const void *key);//复制值的函数void *(*valDup)(void *privdata, const void *obj);//对比键的函数int (*keyCompare)(void *privdata, const void *key1, const void *key2);//销毁键的函数void (*keyDestructor)(void *privdata, void *key);//销毁值的函数void (*valDestructor)(void *privdata, void *obj);
} dictType;

ht属性是一个包含两个项的数组,数组中的每个项都是一个dictht哈希表,一般情况下,字典只使用ht[0]哈希表,ht[1]哈希表只会在对ht[0]哈希表进行rehash时使用。除了ht[1]之外,另一个和rehash有关的属性就是rehashidx,它记录了rehash目前的进度,如果目前没有在进行rehash,那么它的值为-1。

哈希算法

Redis计算哈希值和索引值的方法如下:

#使用字典设置的哈希函数,计算键key的哈希值
hash = dict-type->hashFunction(key);
#使用哈希表的sizemask属性和哈希值,计算出索引值
#根据情况不同,ht[x]可以是ht[0]或者ht[1]
index = hash & dict->ht[x].sizemask;

当字典被用作数据库的底层实现,或者哈希键的底层实现时,Redis使用MurmurHash2算法来计算键的哈希值。2

解决键冲突

Redis的哈希表使用链地址法(separate chaining)来解决键冲突,每个哈希表节点都有一个next指针,多个哈希表节点可以用next指针构成一个单向链表,被分配到同一个索引上的多个节点可以用这个单向链表连接起来,这就解决了键冲突的问题。

这块没什么好说的,jdk最早期的实现,包括现在jdk初始的实现也都是用的这个办法,缺点在于键冲突过多时链表寻找也会比较慢,导致效率下降

rehash

Redis对字典的哈希表执行rehash的步骤如下:

  • 为字典的ht[1]哈希表分配空间,这个哈希表的空间大小取决于要执行的操作,以及ht[0]当前包含的键值对数量(也即是ht[0].used属性的值)​:
    • 如果执行的是扩展操作,那么ht[1]的大小为第一个大于等于ht[0].used*2的2n(2的n次方幂)​;
    • 如果执行的是收缩操作,那么ht[1]的大小为第一个大于等于ht[0].used的2n。
  • 将保存在ht[0]中的所有键值对rehash到ht[1]上面:rehash指的是重新计算键的哈希值和索引值,然后将键值对放置到ht[1]哈希表的指定位置上。
  • 当ht[0]包含的所有键值对都迁移到了ht[1]之后(ht[0]变为空表)​,释放ht[0]​,将ht[1]设置为ht[0]​,并在ht[1]新创建一个空白哈希表,为下一次rehash做准备。

哈希表的扩展与收缩当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个被满足时,程序会自动开始对哈希表执行扩展操作:

  1. 服务器目前没有在执行BGSAVE命令或者BGREWRITEAOF命令,并且哈希表的负载因子大于等于1。
  2. 服务器目前正在执行BGSAVE命令或者BGREWRITEAOF命令,并且哈希表的负载因子大于等于5。

其中哈希表的负载因子可以通过公式:

#负载因子=哈希表已保存节点数量/哈希表大小
load_factor = ht[0].used / ht[0].size

根据BGSAVE命令或BGREWRITEAOF命令是否正在执行,服务器执行扩展操作所需的负载因子并不相同,这是因为在执行BGSAVE命令或BGREWRITEAOF命令的过程中,Redis需要创建当前服务器进程的子进程,而大多数操作系统都采用写时复制(copy-on-write)技术来优化子进程的使用效率,所以在子进程存在期间,服务器会提高执行扩展操作所需的负载因子,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在子进程存在期间进行哈希表扩展操作,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内存写入操作,最大限度地节约内存。

渐进式rehash

为了避免rehash对服务器性能造成影响,服务器不是一次性将ht[0]里面的所有键值对全部rehash到ht[1]​,而是分多次、渐进式地将ht[0]里面的键值对慢慢地rehash到ht[1]​。3
以下是哈希表渐进式rehash的详细步骤:

  1. 为ht[1]分配空间,让字典同时持有ht[0]和ht[1]两个哈希表。
  2. 在字典中维持一个索引计数器变量rehashidx,并将它的值设置为0,表示rehash工作正式开始。
  3. 在rehash进行期间,每次对字典执行添加、删除、查找或者更新操作时,程序除了执行指定的操作以外,还会顺带将ht[0]哈希表在rehashidx索引上的所有键值对rehash到ht[1]​,当rehash工作完成之后,程序将rehashidx属性的值增一。
  4. 随着字典操作的不断执行,最终在某个时间点上,ht[0]的所有键值对都会被rehash至ht[1]​,这时程序将rehashidx属性的值设为-1,表示rehash操作已完成。

因为在进行渐进式rehash的过程中,字典会同时使用ht[0]和ht[1]两个哈希表,所以在渐进式rehash进行期间,字典的删除(delete)​、查找(find)​、更新(update)等操作会在两个哈希表上进行。例如,要在字典里面查找一个键的话,程序会先在ht[0]里面进行查找,如果没找到的话,就会继续到ht[1]里面进行查找,诸如此类。另外,在渐进式rehash执行期间,新添加到字典的键值对一律会被保存到ht[1]里面,而ht[0]则不再进行任何添加操作,这一措施保证了ht[0]包含的键值对数量会只减不增,并随着rehash操作的执行而最终变成空表。

跳跃表

跳跃表(skiplist)是一种有序数据结构,它通过在每个节点中维持多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从而达到快速访问节点的目的。跳跃表支持平均O(logN)​、最坏O(N)复杂度的节点查找,还可以通过顺序性操作来批量处理节点。在大部分情况下,跳跃表的效率可以和平衡树相媲美,并且因为跳跃表的实现比平衡树要来得更为简单,所以有不少程序都使用跳跃表来代替平衡树。Redis使用跳跃表作为有序集合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如果一个有序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比较多,又或者有序集合中元素的成员(member)是比较长的字符串时,Redis就会使用跳跃表来作为有序集合键的底层实现。(用Redis做的排行榜等等底层逻辑就是skiplist实现的)。
如图所示:
跳跃表示例图
位于图片最左边的是zskiplist结构,该结构包含以下属性:

  • header:指向跳跃表的表头节点。
  • tail:指向跳跃表的表尾节点。
  • level:记录目前跳跃表内,层数最大的那个节点的层数(表头节点的层数不计算在内)​。
  • length:记录跳跃表的长度,也即是,跳跃表目前包含节点的数量(表头节点不计算在内)​。

位于zskiplist结构右方的是四个zskiplistNode结构,该结构包含以下属性:

  • 层(level)​:节点中用L1、L2、L3等字样标记节点的各个层,L1代表第一层,L2代表第二层,以此类推。每个层都带有两个属性:前进指针和跨度。前进指针用于访问位于表尾方向的其他节点,而跨度则记录了前进指针所指向节点和当前节点的距离。在上面的图片中,连线上带有数字的箭头就代表前进指针,而那个数字就是跨度。当程序从表头向表尾进行遍历时,访问会沿着层的前进指针进行。
  • 后退(backward)指针:节点中用BW字样标记节点的后退指针,它指向位于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后退指针在程序从表尾向表头遍历时使用。
  • 分值(score)​:各个节点中的1.0、2.0和3.0是节点所保存的分值。在跳跃表中,节点按各自所保存的分值从小到大排列。
  • 成员对象(obj)​:各个节点中的o1、o2和o3是节点所保存的成员对象。

跳跃表节点

跳跃表节点的实现由redis.h/zskiplistNode结构定义: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层struct zskiplistLevel {//前进指针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跨度unsigned int span;} level[];//后退指针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分值double score;//成员对象robj *obj;
} zskiplistNode;

跳跃表节点的level数组可以包含多个元素,每个元素都包含一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程序可以通过这些层来加快访问其他节点的速度,一般来说,层的数量越多,访问其他节点的速度就越快。

前进指针

每个层都有一个指向表尾方向的前进指针(level[i].forward属性)​,用于从表头向表尾方向访问节点。图5-3用虚线表示出了程序从表头向表尾方向,遍历跳跃表中所有节点的路径:

跨度

层的跨度(level[i].span属性)用于记录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 两个节点之间的跨度越大,它们相距得就越远。
  • 指向NULL的所有前进指针的跨度都为0,因为它们没有连向任何节点。

初看上去,很容易以为跨度和遍历操作有关,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遍历操作只使用前进指针就可以完成了,跨度实际上是用来计算排位(rank)的:在查找某个节点的过程中,将沿途访问过的所有层的跨度累计起来,得到的结果就是目标节点在跳跃表中的排位。

回退指针

节点的后退指针(backward属性)用于从表尾向表头方向访问节点:跟可以一次跳过多个节点的前进指针不同,因为每个节点只有一个后退指针,所以每次只能后退至前一个节点。

分值和成员

节点的分值(score属性)是一个double类型的浮点数,跳跃表中的所有节点都按分值从小到大来排序。
节点的成员对象(obj属性)是一个指针,它指向一个字符串对象,而字符串对象则保存着一个SDS值。
在同一个跳跃表中,各个节点保存的成员对象必须是唯一的,但是多个节点保存的分值却可以是相同的:分值相同的节点将按照成员对象在字典序中的大小来进行排序,成员对象较小的节点会排在前面(靠近表头的方向)​,而成员对象较大的节点则会排在后面(靠近表尾的方向)。

跳跃表

通过使用一个zskiplist结构持有跳跃表节点来更加的方便管理和处理整个跳跃表。zskiplist结构的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structz skiplistNode *header, *tail;//表中节点的数量unsigned long length;//表中层数最大的节点的层数int level;
} zskiplist;

整数集合

整数集合(intset)是集合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当一个集合只包含整数值元素,并且这个集合的元素数量不多时,Redis就会使用整数集合作为集合键的底层实现。

整数集合的实现

整数集合(intset)是Redis用于保存整数值的集合抽象数据结构,它可以保存类型为int16_t、int32_t或者int64_t的整数值,并且保证集合中不会出现重复元素。结构如下所示:

typedef struct intset {//编码方式uint32_t encoding;//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uint32_t length;//保存元素的数组int8_t contents[];
} intset;

contents数组是整数集合的底层实现:整数集合的每个元素都是contents数组的一个数组项(item)​,各个项在数组中按值的大小从小到大有序地排列,并且数组中不包含任何重复项。
虽然intset结构将contents属性声明为int8_t类型的数组,但实际上contents数组并不保存任何int8_t类型的值,contents数组的真正类型取决于encoding属性的值。(个人觉得这也是redis在内存的使用设计上最精妙的一点,他会根据数据的大小去动态设置类型编码以求最大化的节省内存使用量,并且还要兼顾性能和效率,antirez是一位真正的大师)

整数升级

每当我们要将一个新元素添加到整数集合里面,并且新元素的类型比整数集合现有所有元素的类型都要长时,整数集合需要先进行升级(upgrade)​,然后才能将新元素添加到整数集合里面。
升级整数集合并添加新元素共分为三步进行:(感觉有点像把大象装进去冰箱一共需要几步的意思,有点呆了哈哈哈)

  • 根据新元素的类型,扩展整数集合底层数组的空间大小,并为新元素分配空间。
  • 将底层数组现有的所有元素都转换成与新元素相同的类型,并将类型转换后的元素放置到正确的位上,而且在放置元素的过程中,需要继续维持底层数组的有序性质不变。
  • 将新元素添加到底层数组里面。
升级带来的好处
  1. 提升整数集合的灵活性:整数集合可以通过自动升级底层数组来适应新元素,所以我们可以随意地将int16_t、int32_t或者int64_t类型的整数添加到集合中,而不必担心出现类型错误,这种做法非常灵活
  2. 节约内存:当然,要让一个数组可以同时保存int16_t、int32_t、int64_t三种类型的值,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使用int64_t类型的数组作为整数集合的底层实现。不过这样一来,即使添加到整数集合里面的都是int16_t类型或者int32_t类型的值,数组都需要使用int64_t类型的空间去保存它们,从而出现浪费内存的情况。而整数集合现在的做法既可以让集合能同时保存三种不同类型的值,又可以确保升级操作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进行,这可以尽量节省内存。

降级

整数集合不支持降级操作,一旦对数组进行了升级,编码就会一直保持升级后的状态。
个人理解这完全是合理的,包括很多三方框架中间件的各种实现,一般都是不支持降级的,一个是探测工作不好完成,你可能需要整个遍历,而是需要占用服务时间,好多从性能的角度上考虑,不会支持去降级。

压缩列表

压缩列表(ziplist)是列表键和哈希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当一个列表键只包含少量列表项,并且每个列表项要么就是小整数值,要么就是长度比较短的字符串,那么Redis就会使用压缩列表来做列表键的底层实现。(这个数据结构的设计真的体现出来了antirez深厚的编程功底了,非常灵活,兼顾了性能和内存使用成本的考量)


  1. 作者是黄健宏,2014-06出版,redis的版本比较老,基于Redis 3.0来写的,不过基本的思路和大概的设计实现是可以参考借鉴的。 ↩︎

  2. 现在用的什么算法没有考证,留一个代办项吧 ↩︎

  3. 渐进式操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数据量过大压垮服务导致服务暂停,渐进式rehash的好处在于它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将rehash键值对所需的计算工作均摊到对字典的每个添加、删除、查找和更新操作上,从而避免了集中式rehash而带来的庞大计算量。 ↩︎


http://www.mrgr.cn/news/79167.html

相关文章:

  • 如何将CSDN的文章保存为PDF?
  • CNCF云原生生态版图
  • hbuilder 安卓app手机调试中基座如何设置
  • vsCode 各个文件作用,还有是否打印日志
  • 数仓报表需要支持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整合的场景要如何处理
  • Unity 制作一个视频播放器(打包后,可在外部编辑并放置新的视频)
  • 万字长文解读深度学习——dVAE(DALL·E的核心部件)
  • centos 手动安装libcurl4-openssl-dev库
  • (12)时间序列预测之MICN(CNN)
  • 基于ZooKeeper搭建Hadoop高可用集群
  • 深入浅出:Python 编程语言的学习之路
  • 工业—使用Flink处理Kafka中的数据_ChangeRecord1
  • OpenVas安装步骤及报错问题
  • vscode远程连接ssh
  • Nginx 缓存 DNS 解析问题
  • THREE.js 入门(一)xyz坐标系
  • 深入浅出:php-学习入门全攻略
  • Docker 安装系列
  • git管理Unity项目的正确方式
  • python更新程序并部署服务器服务
  • 字符串函数和内存函数
  • C++ packaged_task
  • ElasticSearch学习记录
  • 51c视觉~YOLO~合集4
  • etcd-v3.5release-(2)-STM
  • python技巧:if else,逻辑判断要写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