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排序,学习笔记
目录
一、概念
二、堆排序的基本步骤
1. 构建初始堆:
2. 排序过程
三、示例
一、概念
堆排序是一种基于二叉堆数据结构的排序算法。二叉堆是一种完全二叉树,它分为两种类型:最大堆和最小堆。在最大堆中,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它的子节点的值;在最小堆中,每个节点的值都小于或等于它的子节点的值。堆排序利用了堆的这种性质来实现排序
例如,对于一个最大堆,根节点的值是整个堆中的最大值。当我们要进行排序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性质,每次将堆顶元素(最大值)取出,然后重新调整堆,使得剩余元素仍然保持堆的性质,如此反复,直到堆为空,就可以得到一个有序的序列
二、堆排序的基本步骤
1. 构建初始堆:
假设我们有一个数组arr
,要将其构建成一个最大堆。首先,我们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调整堆。对于一个长度为n
的数组,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的索引是parent(n/2 - 1)
,其中parent(i)
表示节点i
的父节点索引,计算公式为parent(i)=(i - 1)/2。
对于每个非叶子节点,我们比较它和它的子节点的值。如果它小于子节点的值,就将它和最大的子节点交换位置,然后继续向下调整,直到满足堆的性质。例如,对于节点i
,它有左子节点2i + 1
和右子节点2i+2
(如果存在),我们比较arr[i]
、arr[2i + 1]
和arr[2i + 2]
的值,将arr[i]
与最大的子节点交换位置。
2. 排序过程
当构建好初始堆后,堆顶元素就是数组中的最大值。我们将堆顶元素arr[0]
与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arr[n - 1]
交换位置,此时最大值就被放到了数组的末尾。
然后,我们将剩下的n - 1
个元素重新构建成一个堆,因为此时堆顶元素可能不满足堆的性质了。我们再次从根节点开始调整堆,使得剩余元素仍然是一个最大堆。
重复上述交换和调整堆的步骤,每次将当前堆中的最大值放到数组的已排序部分的末尾,直到整个数组都被排序。
三、示例
def heapify(arr, n, i):largest = il = 2 * i + 1r = 2 * i + 2if l < n and arr[l] > arr[largest]:largest = lif r < n and arr[r] > arr[largest]:largest = rif largest!= i:arr[i], arr[largest] = arr[largest], arr[i]heapify(arr, n, largest)def heap_sort(arr):n = len(arr)# 构建最大堆for i in range(n // 2 - 1, -1, -1):heapify(arr, n, i)# 逐个提取元素进行排序for i in range(n - 1, 0, -1):arr[0], arr[i] = arr[i], arr[0]heapify(arr, i, 0)return arrarr = [12, 11, 13, 5, 6]
sorted_arr = heap_sort(arr)
print("排序后的数组:", sorted_arr)
在这个示例中,heapify
函数用于调整堆,heap_sort
函数用于实现整个堆排序的过程。首先通过heapify
函数构建最大堆,然后通过交换堆顶元素和数组末尾元素,并重新调整堆的方式实现排序